2025年度中国农业大学“五四青年标兵集体”候选集体——大学生记者团

发布日期:2025-05-08 浏览次数:

一、集体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记者团(以下简称记者团)自1985年创立以来,一直是学校新闻宣传的先锋力量。当前,记者团汇聚来自全校各学院(含烟台校区),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各学段的学生200余名,作为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矩阵的运营团队,以及校园重大会议与活动报道的主要参与者,记者团不仅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桥梁,更是塑造校园形象的关键力量,同时也是首都高校传媒联盟成员、新华社新青年工作矩阵媒体成员。

近年来,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记者团积极转型,从内容策划到人才培养全面革新,致力于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日常宣传报道,不断丰富新闻宣传的形式和内涵,有效激发了校园媒体宣传新活力,增强了校园媒体主流价值示范引领,学校新媒体平台数据实现飞跃式增长,原创作品屡屡“破圈”,在全网掀起“中国农大热”,多维度助力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形象宣传。

二、主要事迹

一、转变传统策划思路,领航主流价值风向标

以新媒体形式呈现主题宣传。三年来,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回信精神、党的二十大等系列主题宣传,策划推出“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培养知农爱农人才”“WAFI大会”“校庆”等报道超百篇,《宣讲先锋队,亮相!》《院士与农民,同上一堂课》等生动的新媒体传播内容,在全校上下进一步拓展主流价值的影响力。

从小切口视角挖掘典型事迹。创新打造“农大先生”“强农先锋榜”“校园记忆”等品牌栏目,年发稿量近百篇。“可敬可爱”的农大人、农大物展现出在平凡中创造不凡、努力奋斗向阳而生的卓越品质,潜移默化影响着青年师生的人生追求与生活态度,“小切口”出发,“大格局”展现,带领师生共同感悟身边人身边事背后的思政内涵。

用接地气语态体现发展成果。持续推出“科研成果”“精品课程”等系列报道,着眼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破社会对涉农高校的刻板印象,展现出现代农业教育的魅力和多样性。《想吃烤鸭,认准中国农大!》《大姐腌酸菜“翻车”?在中国农大,不存在的!》等多篇报道受到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现象级传播,“喊麦”助力招生获得广泛好评,“高大上”的科技创新被创作成“接地气”的新媒体作品,真正将学校创新发展的成果转化为师生价值观塑造的强大动力。

二、重塑校园传播新范式,驱动改革创新主引擎

以智能技术驱动内容升维。进一步革新创作理念与思维,充分利用H5、小程序、AI、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赋能创作,探索“选题策划-素材采集-智能剪辑-多端分发”的全流程数字化生产,在丰富新闻生产方式的同时让作品打破扁平化单向输出,触达更多年轻受众。

全媒体矩阵重构内容生态。积极探索构建“图文筑基、视频为核、交互破界”全媒体矩阵架构,加强新闻的承载量与可读性,提升内容视觉效果和阅读体验,全平台分发增强传播力。

双向交互激活传播势能。注重考虑受众互动体验,常态化开通“话题讨论”“抽奖活动”等互动环节,在选题上更加注重议题前置,真正考虑受众想要从新闻作品中“获得什么”,《起猛了!大学食堂还能这样?》一度刷屏朋友圈,阅读量近15万,是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的一次生动展现。

三、探索协同育人新路径,多维度赋能人才培养

学界业界协同育人,打造“双循环”能力提升。不定期邀请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记者、高校新闻传播专家等“进校园”,通过专家讲座、交流沙龙等形式,搭建“理论学习-案例拆解-模拟实战”三维进阶培养体系,了解前沿,开阔眼界,提升水平。

周期性进阶培养,锻造“一专多能”青年记者。进一步完善学生记者培养机制,在实践中提升思政意识与专业技能,如今记者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百余名记者的学生组织,内部系统设置文字部、摄影部、新媒体部、视频中心、办公室等规范的采编部门,配套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由新闻中心教师指导完成高质量稿件创作。

集体赋能个体,先锋辐射青年。记者团系统性新闻实训与团队协作形成人才成长“双引擎”,“传帮带”式互助成长生态辐射更多青年群体。近五年来,记者团历任团长及多位部门负责人均保研推荐至全国知名高校,众多成员同时兼任校团委、校学生会、峰云社等学生组织负责人和青年宣讲团成员,活跃于学校各角落,潜移默化中实现了“一人入团、百人受益”的育人裂变效应,在团经历已经成为学生后期求学就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三、获奖情况

近三年来,记者团原创作品屡屡“破圈”,在全网掀起“中国农大热”。官微数据呈现飞跃式增长,粉丝数和作品阅读数等数据增幅均超过200%,历史性创造“首都高校周榜”北京市高校第3名、“中青报周榜”全国高校官微第7名等好名次,并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大学官微百强”名单;短视频平台全网累计播放量达5000万+,入选“全国普通本科院校年度官方视频号综合影响力百强榜”“年度全国本科高校影响力视频号”。

内容方面,《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农大校门喜+1》等多篇微信推送阅读量超过10万加,《什么美味如此火爆?排队1小时也要吃!》《来上课吧,可以吃奶酪那种!》等多篇原创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网、中国青年报等中央主流媒体转载超百次,相关公众号阅读量瞬间突破10万加;在历年全国高校影视作品交流展映活动中,多部视频斩获奖项,共20条短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记者团多次荣获人民网年度优秀校园新闻作品、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奖项、北京高校网络育人优秀成果、北京高校“好新闻”一等奖等奖项,相关经验写入年度教育融媒体典型案例作品、中国教育媒体融合发展研究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