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第十三届“青马工程”培训班(英才学校)学员赴河北曲周开展实践研学活动

发布日期:2025-05-27 浏览次数:

近日,我校第十三届“青马工程”培训班(英才学校)学员前往河北曲周开展实践研学活动。校党委副书记杨志出席本次活动。


 


活动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研讨,引导学员深入科技小院学习青年先锋经验,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培训班学员参观了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精神展览馆。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教授通过详实的图文史料与实物展品,系统讲述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农大三代科研人扎根曲周改土治碱,终将“老碱窝”变成“米粮川”的奋斗故事;面对农业中“技术与实践脱钩”问题,农大师生创新建立科技小院模式,推行“四零服务”机制,彰显农大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价值追求。

 

 


培训班学员开展《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专题读书会,并结合参访感悟展开热议,大家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殷嘱托,以讲好中国故事、农大故事为切入点,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农兴农使命。


 


辛德惠院士是中国著名的土壤学家和农业教育家,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曲周的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学员们三鞠躬默哀怀念,表达对院士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培训班学员参加了由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举办的学习交流活动,活动由共青团河北省委青年发展部、中国农业大学校团委、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科技小院管理办公室承办。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副部长朱松华、团河北省委副书记龚磊、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志出席本次活动。


 


在张庄党史馆,陈列的珍贵史料生动再现农大师生治碱历程。通过观看历史实物与文献记录,学员们深刻体会老一辈农大人“改土治碱、造福百姓”的使命担当,进一步坚定服务农业现代化的信念。

 

 


在张庄科技小院座谈会上,科技小院研究生赵晨晨、齐航结合驻村科研经历,围绕科技助农、乡村振兴等主题展开分享。赵晨晨以“自找苦吃”为主线,讲述了从适应乡村生活环境到攻克技术难题的成长历程。齐航聚焦“农民之问”,系统分享了小麦增值的产业链创新实践。而后,我校“青马工程”培训班学员、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罗宇超以习近平总书记“自找苦吃”的七年知青岁月为引,通过“为谁吃苦”“苦甜辩证”“路径选择”三重追问,激励学子以“我将无我”的奉献精神投身乡村振兴,用实干担当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篇章。


 

 

学员们前往华北最大的多肉种植基地——河北本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多肉种植基地参观。在多肉种植基地的宣讲会上,三位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分享了他们的奋斗故事。王宇放弃国外发展机会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发展多肉种植产业,不仅建起现代化种植基地,还通过电商直播打开销路,让小小多肉成为带动乡亲致富的“金钥匙”。张宸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农村,经历重重挫折,给农机安装北斗导航系统,大面积应用以节水小麦种植技术为主的粮食增产技术,推动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9%,并投身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带动一批青年返乡创业,探索出一条科技兴农的新路子。退伍军人李瑶回到家乡担任村支书后,面对村里底子薄、基础弱的情况,他自掏腰包给村里修田间路、增村庄亮化,挨家挨户走访群众征求意见,先后梳理出台13项便民措施,成为乡亲们心中的“贴心人”“领路人”,后又积极引进新型农业项目,开展“村企共建”,发展农文旅,让一个落后村庄焕发新生。三位先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多样路径,为学员们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强大精神力量。

 

 


学员们纷纷表示,本次实践研学通过沉浸式教学为“青马工程”培训班学员坚定理想、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让学员们在实践中不断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未来学校也将持续完善“青马工程”培养体系,创新社会实践载体,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增长才干、贡献力量,为国家“三农”事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校团委书记、“青马工程”培训班班主任范大年,校团委副书记、培训班事务负责人邢雨凝参与此次活动。

                                                                                                                                                                   

来源 | 团学骨干教育发展部

文字 | 刘子睿 武时州

摄影 | 曾博昊 魏雪雷

编辑 | 程果 刘亚涵

责编 | 李国苑

审核 | 王国萃 高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