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史文化教育是“四史”教育的应有部分,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校史文化教育,有助于帮助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报告对北京五所高校校史文化育人的现实状况进行了问卷调研,分析得出校史文化融入青年教育存在参与度不高、切入点偏少、学习内容与形式单等问题,可以从校内外全员育人、多节点全程育人、立体式全方位育人三条路径着手发展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1]高校是我们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推进,高校应当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思想最开放、精神最活跃、精力最旺盛的年纪,共青团更要肩负起思想引领的重任,将“四史”教育融入青年教育中去。[2]高校浓厚的红色校史是百年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应右部分[3],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将校史文化教育融入青年教育中去,以期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帮助青年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截至2022年3月22日,在中国知网(CNKI)以“校史”和“思政”为主题做组合检索,检索出相关文献154篇,基于此的研究2018年开始增多,并目在2020、2021年达到高峰;以“校史”和“党史”为主题做组合检索,检索出相关文献88篇,相关研究集中在2021年;以“校史”和“育人”为主题做组合检索,检索出相关文献504篇,校史文化育人一直是国内学者比较关注的研究热点,最早可追述到1996年徐家庆、杨建平基于扬州大学农学院爱国主义教育的做法,提出在“全”字上下功夫,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实施爱国主义教育[4],也是较早从“三全育人”视角进行切入的研究。随着近几年“思政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研究重点更多放在将校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等方面,而针对性地将校史与青年教育、青年工作相结合的研究较少。裴佳越认为“三全育人”改革拓宽了高校校史档案功能,为高校校史档案工作提供了新语境,[5]王晓谦基于高校校史档案有利于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增强学校认同、涵养家国情怀的功能定位,提出完善机制、丰富形式、技术引领的实践路径来实现高校校史与育人相结合。[6]陈欣园,以东华大学为例,提出依托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学科文化五个维度构建校园文化体系,通过问卷调研提出工科院校的校园行为活动形式比较单一。[7]周德群,从大学文化育人的概念与理论基础出发,提出从协同机制、合作方式,资源整合、引导方式的路径入手展开。[8]通过文献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对于校史育人的路径探索集中在机制、内容、形式、技术等几个方面,我们此次将问卷集中在校史盲人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开展调研。
2 调研方法与基本情况
为深入了解高校青年学生校史文化学习的现实需求和开展情况,报告采取问卷调研和实际访谈两种方法围绕主题开展调研。问卷调研选取2021年8月表彰的五所“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并且在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中,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党委、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党委、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党委都成功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这五所院校在党的建设与思政工作方面表现突出,应当予以经验总结。
对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这五所高校的校史网站进行调研,并访谈校史相关工作人员及在校青年学生,五所学校的校史工作在归属部门、成立时间、有无独立的校史展斤、有无筹办红色校史展览、有无专门校史讲解团队等方面不尽相同,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五所高校校史工作基本情况表
中国农业大学校史展厅是在2005年百年校庆期间建成开放的,2006年4月,档案馆(校史馆)正式更名为档案与校史馆,中国农业大学校史工作在北京高校中算起步较早,档案与校史馆在2019年赴十余个省市,采集了在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15位烈士的图文资料,精心筹办了《热血筑国魂--中国农业大学革命英烈展》,并在东西两校区同时展出,成为红色党史、红色校史育人的重要阵地:中国人民大学校史工作原归属于博物馆,博物馆成立于2008年,设校史展、馆藏专题展、临时展览三部分,2022年经过机构职能调整,新成立处级单位校史馆,校史研究职能正正式划拨至校史馆,这一调整有利于校史研究地位的提高与工作的展开,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校史馆、档案馆、博物馆三馆独立,但在职能上相辅相成;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的校中工作在职能上均隶属干校党委宣传部,这种方式有利干校史宣传工作的开展,两校均在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举办了特展;2020年,北京理工大学以建校80周年为契机,实施“红色育人路-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之路”专项研究,探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红色育人路径;北京联合大学在2018年7月创造性地引入了“校史讲解机器人”为入校新生做校史讲解,利用AI智能技术,实现场景转换、语音识别、智能答复现场问题等功能,取得了很好的互动效果,成为北京联合大学档案(校史)馆的新晋网红。
本次调研以网络问卷平台为依托,发放对象主要选择上述五所高校的在读青年学生,年龄在35周岁以下,问卷共设置主客观题18道,包括16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此外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网络访谈。问卷问题主要包含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对校史的学习意愿、学习程度、效用认知,校史学习内容,校史学习形式以及发展建议。此次问卷调研共发放电子版调查问卷600份,剔除非相关学校、非相关年龄以及其他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6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33%。从性别结构来看,调研对象男生占比41.67%,女生占比58.33%,调研对象在性别比例上大体平衡;从学历层次来看,本科学历占比76.68%,硕士研究生学历占比15.90%,博士研究生学历占比7.42%,调研对象中本科生占比更大,本科生从事团委工作、社团活动更多,能够更好地反馈调研需求与结果。总体来看,调研对象覆盖了不同类型的群体,能够较全面的反映实际情况与需求。
3 校史文化育人现状
3.1 校史文化育人参与度不高
青年学生对于校史的学习意愿、学习程度、效用认知上采用Likert5级量表(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调研结果显示,青年学生对校史的感兴趣程度方面,非常感兴趣的占比20.14%,比较感兴趣的占比40.64%,一般感兴趣的占比28.98%,比较不感兴趣的占比6.71%,非常不感兴趣的占比3.53%。对校史的了解程度方面,非常了解的占比9.89%,比较了解的占比26.15%,一般了解的占比43.46%,比较不了解的占比17.67%,完全不了解的占比2.83%。对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认知方面,认为非常有益的占比48.06%,认为比较有益的占比36.75%,认为一般有益的占比12.72%,认为比较无益的占比1.06%,认为完全无益的占比1.41%。
通过调研结果分析,青年学生对校史的感兴趣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比较感兴趣”占最大比重40.64%),但是了解程度却一般(“一般了解”占最大比重43.46%),并且认为校史文化育人非常有益(“非常有益”占最大比重48.06%),说明在校史文化学习方面处于供需不平衡的状态,四成青年学生对校史比较感兴趣、并且认为非常有益,但却有四成学生对校史只是一般了解的状态。事实上,五所高校基本都有开展一定程度的校史文化学习并且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校史文化学习在次数上有所增加、形式上有所丰富。但仍存在次数有限、形式固化、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思维受限,校史文化学习多由校史相关部门一方开展,没有形成部门间、校内外的通力合作,也就没有实现面向所有青年学生的大规模学习。
3.2 校史文化育人切入点偏少
调研结果显示,青年学生平均在校期间参加过2.03次校史相关的学习活动,83.75%的学生在开学季参加过针对入校新生开展的校史参观等学习活动,新生参观校史馆的方式中,学生志愿团讲解占比37.46%,专业老师讲解占比25.80%,自行参观占比23.32%,不参观占比3.89%,不了解占比9.53%。
会在毕业季针对毕业生开展校史相关活动的占比27.21%,已开设校史相关选修、通识课程的占比29.68%,已将校史文化学习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占比25.80%,已将校史文化学习纳入评奖推优的考核评价指标的占比19.43%。
经过调研结果分析,青年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校史文化学习的平均次数为两次,并不算名,并目主要集中在新生入校的校中馆(展)参观环节,这种形式确实是新生了解校中校情、获得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最佳方式之一,但是在参观过程中“自行参观”仍占一定比例,新生初入学校对校史并不了解,“自行参观”无疑会影响校史学习效果。“学生志愿团讲解”是比较受欢迎的形式,事实上五所高校都有成立专门的学生志愿讲解团队,但调研显示还存在到岗率不高、培训时间短、讲解效果有限等问题。
同时,在毕业季针对毕业生开展校史相关活动,开设校史相关选修、通识课程,将校中文化学习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评奖推优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均涉及较少,青年学生学习校史的切入点着实有限,原因在干部门联动有限,校史研究部门一家独挑大梁很难与学生实际需求充分契合。同时调研显示,青年学生希望在“开学第一课”校庆日、红色节庆日笔节点加强校史文化学习的呼声较高。
3.3 校史文化育人内容与形式单一
调研结果显示,青年学生感兴趣的校史文化学习内容中,学校发展沿革占比74.56%学院发展沿革占比65.72%、校友就业去向占比62.54%,学校科研成果占比59.36%、学科发展沿革占比59.01%、优秀校友事迹占比59.01%、学校知名教授学者占比57.95%、学校社会服务实践占比36.04%;所在学校已开展的校史文化学习中,学校发展沿革占比82.33%、院发展沿革占比72.79%、学科发展沿革占比64.31%、学校知名教授学者占比62.90%、学校科研成果占比60.42%、优秀校友事迹占比54.42%、学校社会服务实践占比47.00%、校友就业去向占比40.99%。
青年学生喜欢的校史文化学习形式中,校史馆参观占比75.27%、校史周边占比62.90%、线上校史展览占比49.12%、校史知识竞赛占比47.35%、校史知识讲堂占比42.05%.校史文化相关学生社团占比38.87%、出版校史相关书籍占比30.74%;所在学校已开展的校史文化学习活动中,校史馆参观占比79.86%、校史知识竞赛占比38.52%、校史知识讲堂占比34.98%、线上校史展览占比31.45%、出版校史相关书籍占比20.85%,校史周边占比17.31%、校史文化相关学生社团占比15.55%。
经过调研结果分析,青年学生对校史文化感兴趣的内容与高校已开展的校史文化学习内容存在不匹配、不平衡的矛盾,比如调研显示青年学生普遍对毕业校友的情况比较感兴趣,但实际中对此方面的收集展示比较有限;青年学生喜欢的校史文化学习形式与高校已开展的校史文化学习形式同样存在不匹配、不平衡的矛盾,比如调研显示青年学生对校史周边非常感翼趣,但定际中这种展示形式却非常有限,受访学生普遍反映希望校中文化学习能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
4 校史文化育人发展路径
针对校史文化育人存在的青年学生参与度不高、切入点偏少、学习内容与形式单一的现状,说明校史文化育人工作在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覆盖方面还远远不够。在全员方面,高校校史部门、教学部门、共青团委、学工部门、就业创业办公室、校友办公室等部门功能发挥局限、部门联动有限:在全程方面,从入学到毕业,从理论学习到社团实践,整个在校期间的多个重要节点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在全方位方面,选修通识课、校史宣讲团、校史研习社、“第二课堂成绩单”、校友讲座、校史手办等多种有意义的形式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
4.1 内外联动,实现校内外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强调育人主体的再扩大、接受对象的全覆盖。首先,高校青年学生的成长教育不是学校团委一方之责,需要全校各个教学单位、职能部门的专任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等全员共育,甚至是校外组织机构的相关人员都可以纳入其中;再者,在青年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中,就应当把全校学生考虑在内,特别是港澳台学生、侨胞等,如中国人民大学打造的“我的人大故事”品牌,充分发挥各学院的学科特色,组建跨文化学生记者团队,帮助学生包括港澳台、侨胞甚至是留学生学党史、学校史。
构建校史馆同团委的部门联动。高校团委作为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在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凝聚青年力量方面有着重要职责与使命,同时也有着和青年学生接触多的先天优势。可以利用团委工作的亲和度、青春感,给庄重严肃的校史赋予鲜活感。
打通部门壁垒,实现校内多部门联动。校史文化育人是校内每个部门、每位教师的职责。调研显示,青年学生对校史中的科研发展、社会服务、校友事迹、校友就业等内容很咸兴趣,这就需要名个部门通力合作提供支持。比如科研院,可以深挖科研档案,讲好科研档案背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的故事;社会服务处,讲好学校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役中的故事:校友办公室,汇总校友名录及事迹,讲好优秀校友的动人故事;就业创业办公室,摸排毕业校友就业去向,以提供就业选择大数据支持;宣传部,利用融媒体平台,扩大校史宣传影响力,等等。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充实校史内容,丰富展示形式。
构建校内外联动体系。优秀校友是各个学校非常宝贵的资源,校友本身及所在组织机构,都可以纳入联动体系中去。校友事迹是大学精神的具象化,通过校友榜样的激励作用,可以更好的实现大学精神的传承,所谓“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傲”,要深度挖掘校友榜样价值,邀请院十、国家级人才、国家教学名师、全国道德模范、脱贫攻坚先锋等入校宣讲,增强校史文化育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9]
4.2 增加节点,实现多节点全程育人
大学期间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与定型的重要阶段,高校应当牢牢把握这个关键时期,在各个节点发挥校史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可以把“全程育人”的关键节点划分为新生入校、学习实践、评奖推优、毕业离校等,将校史文化学习纳入其中。
抓好新生入校关键节点,上好“开学第一课”。组织参观校史馆是让新生快速、直观了解学校历史的最佳方式,调研中的五所学校在开学季都有这一环节。北京理工大学把“延安根、军工魂”教育作为新生第一课,由校史专家、校院两级领导、辅导员等宣讲学校办学历史和办学传统。北京科技大学的校史馆讲解团非常有特色,是以学生社团的方式,吸纳团委学生会干事,充分利用团委学生工作与新生接触密切的优势,极大改善了校史馆参观学习的效果。[10]北京联合大学档案(校史)馆为了更好的激发新生知校、爱校、荣校的热情,全面开展“知校史”系列活动,包括“知校史”大讲堂、参观校史馆并完成网络学堂答题,努力做到覆盖全体本科生、研究生,并得到了校团委的大力支持和宣传。[11]
在学习知识、社团实践方面。如面向学生开设选修课程、通识课程,系统讲解校史校情及研究方法;定期举办校史知识讲堂,宣讲校史知识:开展校史宣讲志愿活动,并承认作为志愿活动的加分选项,让广大青年学生在践行志愿精神的同时,更多的了解校史文化;再如成立专门的学生社团,如校史文化研习社等,成立学生社团的方式可以充分实现校史馆与团委部门的深度合作与优势融合。
在评奖推优方面,将校史文化学习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校史专题教育及知识竞赛活动,设置具有大学特色的校史题目,并可将竞赛成绩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评奖推优的参考指标。北京科技大学校史馆会在每年的校庆日前夕组织“线上校史知识竞赛”,竞赛活动面向全校在读学生,排名靠前的学生可以获得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在评奖推优时可纳入参考。[12]
毕业离校,是学生对学校最了解、最不舍的时间节点,应当抓紧这个关键节点,进一步加强知校爱校情怀教育。校史馆可以赠予毕业校友校史书籍、校史手办等,校史手办是此次调研中青年学生反馈最喜欢的校史文化学习形式之一。北京科技大学的“钢小伙”“铁姑娘”是非常有特色的校友称呼,可以制作与此相关的手办赠予毕业校友,寄托母校对校友的美好祝福。
4.3“六育”并举,打造立体式全方位育人
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也是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人,我们将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归纳为“心育”,通过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举,打造立体式全方位育人模式。
立德树人,先立德方可树人。“德育”应当贯穿青年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高校具有集中化、系统化、持续性进行德育的独特优势,校史是大学精神的具象化展示,校史文化学习是德育的最佳手段之一,对青年学生进行校史文化学习既应当是学生入校的第一课,也应当是学生离校的最后一课,必须贯穿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贯穿高校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13]庄重的学校校史展厅、收藏在校史馆里的档案、记载在书籍中的学校历史,都应当以多种方式呈现在青年学生面前,成为培育青年学生知校爱校情怀的载体。北京理工大学以校史校情为依托,开展2019级本科生德育开题工作,学生辅导员与校史馆解说员老师通过Bilibili直播间,带领学生“云”参观校史馆,以助力完成德育开题工作。[14]
非学无以广才,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知识,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更要重视学习的高度。高校青年学生除了应当接受专业课教育、通识教育外,校史文化教育也是应当学习与掌握的知识。经调研,五所高校除中国人民大学外并没有设置校史相关的选修或者通识课程,但在意愿上有近半数(48.41%)的学生希望能有这方面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于2011年开始面向本科生开设校史选修课,而更早可追溯到2005年武汉大学开设的“武大校史”公共选修课,开创了高校开设校史课程的先河,反响热烈。[15]
要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和体育工作,坚持以美化人、以体育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身体素质。校史是美育的特殊载体,中国农业大成立美育教学中心,着力打造中农美育品牌。中国农业大学通过梳理百年来中国农大师生许党报国的红色故事,打造“红色农大”“金色农大”“绿色农大”的三色文化名片,通过办展览、舞台剧等方式,盘活校史资源,讲好农大故事。在体育方面,可以同学校体艺部等部门合作,探索校史同体育艺术结合的新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并强调“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中国农业大学于2021年出台了《中国农业大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明确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本科生需要赴涿州教学实验场参加劳动实践,修满1学分劳动教育。涿州教学实验场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与鲜明的学校特色,是青年学生学习校史、感受耕读文化、涵养劳动精神的绝佳场所。
理想信念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同样不可或缺。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爱国情怀是动力之源,校史可以是理想信念与爱国情怀寄托的载体。建党百年,波澜壮阔,众多高校及学子与祖国共进退。中国农业大学“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承载着农大学子知农爱农的深刻情怀;中国人民大学坚持理论与实践、学习与业务、党史与校史“三结合”通过话剧演出、知识竞赛、师生合唱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教育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
最终,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路径构建与内容纵深,打造校内外全员育人、多节点全程育人、立体式德智体美劳心全方位育人三条路径,全面促进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
5 结论
以全员、全程、全方位三种视角构建坐标模型,全程为x轴,全员为y轴,全方位为z轴,坐标轴可实现多点对应(如图1),从而实现校史文化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图1 “三全育人”路径构建
调研中,青年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形式包括:开设党史校史选修课,可以让党史校史相互交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满足学习需求。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3月起开设面向全校本科生的校史选修课,校史打开了教师和学生参与大学精神生活的大门,达到治史以育人的目的。[16]北京理工大学在思政课建设方面提出并实现了“四个贯通”,即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与校史校情教育贯通、与社会实践贯通、与学生党建工作贯通。具体做法有三,一是将“党史、军工史、校史”融入思政理论课,结合校史校情开展案例教学;二是把校史教育作为新生入校第一课,由校史专家、校院两级领导、辅导员等宣讲学校办学历史和办学传统;三是将本科生学习校史纳入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17]
还比如开学第一课之参观校史馆,对新生进行校史文化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将红色校史与新生教育相结合的最佳时机,是许多学校的常规做法。新生初入校园,往往对校园环境都很陌生,为了让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可以在新生入学时开展校史专题宣讲教育活动。2018年7月北京联合大学校史馆学生宣讲团成立,以为新生讲校史为契机,让校史活起来、亮起来、动起来,让每个人都成为校史宣传的品牌。[18]
再如党史校史知识竞赛,是在对五所学校进行调研时学生们谈到最多的、最感兴趣的校史学习形式。2021年4月,北京科技大学举办“一站到底”党史校史知识竞答大赛,竞赛题目中的“校史中的党史”是亮点,让党史学习教育更贴近在校学生。北京科技大学在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期间,着力打造党史与校史的交织交融,在开展的“七个一”特色活动中,参与一次党史校史知识竞答、开展一场党史校史故事接力讲述、打造一部“校史里的党史”故事汇[19],这三个活动充分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真切感受到党史就在身边。举办党史校史知识竞赛是比较好的红色校史融入青年教育的形式之一。
2022年建团100周年之际,我校青理中心成员来到校史馆找寻我校团组织、团员发展的历程,在翻阅库中真贵的校史档案后,他们无不感叹手中的历史竟如此鲜活,仿佛和过去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能够让当代青年学生从历史、校史中有所感悟,就是校史育人的意义所在。高校团委与校史部门应当充分实现部门联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校内外全员育人、多节点全程育人、立体式全方位育人的路径,充分发挥校史“春风化雨、以史育人”的作用[20]。
参考文献
[1]在党史学教育动大会[EBOL].[2022-1-1OJ.https://www.12371.cn/2021/03/31/ARTl1617174802044757.shtml.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2022-1-1O].https://www.12371.cn/2019/03/18/ART1552914602174896.shtml.
[3]聂华念.爱国主义视角下红色档案的开发路径[J].档案管理,2021(06):11-12.DOI:10.15950/j.cnki.1005-9458.2021.06.006.
[4]徐家庆,杨建平.高扬爱国主义旗帜,致力“四有”人才培养——扬州大学农学院爱国主义教育的做法和体会[J].高等农教育,1996(01):11-14.
[5][15]裴佳越.论“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校史档案功能的拓展与实现[J]山西档案,2021(04):64-71
[6]王晓谦,孔纬义.高校校史档案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档案管理,2022(01):73-74
https://news.12371.cn/2016/12/08/ARTI1481194922295483.shtmI.
[7]周德群.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6):137-140
[8]陈欣园.新工科背景下以校史构建校园文化实践路径——以东华大学为例[J]西部学刊,2021(12):78-80.DOI:10.16721/j.cnki.cn61-1487/c.2021.12.025.
[9]赵佳明,刘阅.文化育人视角下高权红色资源运用的实践探索与研究[J]教育观察,0209(29):55-57.
[10]杨凤琦.高校校史文化“立体化”育人路径研究——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文化产业,2021(18):65-67.
[11]校史馆面向021级新生开展“知校史”系列活动[EBOL][2022-1-20].r3
https://www.buu.edu.cn/art/2021/9/16/art_26358_651833.html.
[12]校史知识竞赛,创新学分等你来[EB/OL][2022-1-20]
https://mp.weixin.qq.com/s/CIIR9A2Ku9mhb7cpkSOEWQ.
[13]李鑫,许静波.高校校史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路径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11):93-97.
[14]承八十红色基因,立求是报国新志预告:德育开题之权史馆“云”参观OL][2022-1-20].
https://mp.weixin.qq.com/s/gilk2qsmOOBMbzaqqDcDfQ.
[16]让课堂穿越历史,让权史滋育心灵:人民大学校史选修课老校区现场教学侧记
[EB/OL].[2022-2-28].https://news.rue.edu.en/archives/68714.
[17]北京理工大学:传承“延安粮、军工魂”红色基培养代新人
[EB/OL].[2022-2-28].https://www.12371.cn/2019/10/30/ARTI1572398850325646.shtmI.
[18]我校成立校史馆学生宣讲团[EBOL].[2022-2-28].
https://www.buu.edu.cn/art/2018/9/7/art_26358_526989.html.
[19]北科大新闻网-北京科技大学一站到底党史校史知识竞答大赛
[EB/OL].[2022-2-28].http://news.ustb.edu.cn/xinwendaodu/2021-04-26/77496.htmI.
[20]华炜.档案在高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浙江档案,021(09):58-59.
(本研究受2021年度青年理论研究课题支持,课题组成员:高晶晶 王家龙 李万鹏 李恒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