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团组织活动参与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日期:2023-04-05 浏览次数:

摘要:高校基层党支部和团支部是发挥思想政治育人作用的重要阵地, 肩负着吸引和凝聚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高校学生党团组织活动参与水平对发挥思想政治育人作用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在对高校学生党支部和团支部的设置和工作机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了问卷调研,对高校学生党团组织活动参与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党团支部活动频率大概为每月 1-2 次,活动出勤率维持在中上水平,但是抬头率和实际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支部成员的活动参与意愿因其政治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时也因学院、支部是否有激励措施而异;活动本身是否有趣、是否贴合需要、组织形式、活动时长以及是否与其他安排冲突、出勤率和奖惩制度是影响支部活动参与水平的重要原因;通过计量分析结果可知,支部活动与综测挂钩、学院工作安排满意度和个人对支部活动的评价、支部书记组织活动的意愿会对支部活动参与水平产生显著影响;而支部是否为成员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支部是否存在激励措施、支部是否有考勤台账以及学院对支部工作的安排会对支部成员参与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学院层面应该做好指导工作,尽可能将支部成员在支部中的活动参与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同时做好支部书记工作能力培训工作;在支部层面支部书记要加强与支委的沟通,做好支委会内部的分工协作;做好支部活动考勤台账建设,建立支部活动参与奖惩制度。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 选题背景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的寄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三个“不负”是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所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一份使命担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指出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求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提出要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 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共青团和基层学生党组织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高校党团组织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影响着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成效。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2016 年共青团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2021 年 4 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高校党组织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些年来,高校 也在团建党建方面进行调整,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当前大学生党团组织活动参与水平不高,高校党团思想政治建设方面的活动仍然存在不足,形式化、功利化等问题相对突出。且在调动成员积极性方面,党团组织的作用仍存在较大的发挥进步空间;在大学生群体中,党团组织应有的引导和育人功能并未被充分认同,使其不能很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建设和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

    高校基层党支部和团支部是发挥思想政治育人作用的重要阵地, 肩负着吸引和凝聚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这要求高校基层党团组织积极开展能满足大学生群体需要、能吸引大学生参与并且质量较高的党团建设活动,以便充分发挥好基层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本研究拟针对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开展活动过程中组织成员参与水平不高的问题,以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党支部和团支部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种形式的调研访谈,挖掘高校基层党团组织活动参与水平不高的原因,为更好地开展高校基层党团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1.2 研究意义

    本研究拟借鉴人力资本、组织管理相关的理论,同时使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研究高校基层党团组织的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分析组织活动参与水平不高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机制的拓展和补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高校基层党团组织是发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好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作用的重要组织。研究并解决基层党团组织成员参与组织活动水平不足的问题,对发挥好基层党团组织的功能、做好高校青年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等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在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研究,为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的提供了许多理论和实践参考,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指导和参考。以下我们将从党团组织的组织功能、建设机制、活动现状、成员积极性几个方面重点介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2.1 组织功能

    党团组织的组织功能方面,主要体现在组织育人与先锋作用。高校组织育人指党团学群等组织依托组织建设、组织工作和组织活动,发挥对师生的政治引导、思想引领、团结凝聚、联系服务功能,提升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谢守成、文凡,2019)。高校组织育人要求全面坚持党的领导中突出各组织的育人功能,即立德和树人的有机统一(翟文艳等,2019;项久雨、王依依,2019),培养有民族复兴担当、信仰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青年,同时要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在满足师生多样化需求中丰富育人形式,在构建治理体系中构建育人机制,其中要提升学生主体性地位(谢守成、文凡,2019;项久雨、王依依,2019)。

    但目前高校组织育人功能仍存在问题,一是在意识上工作缺乏主动性、思想建设落后,表现在活动脱离师生需求、协同育人意识欠缺。二是校院两级党团组织、党组织和群团组织之间的合力不足。三是工作重点上党团组织的思想引领和学生自主性有待改善。四是方式上虽然内容丰富,但与时代发展需求结合得不够紧密(谢守成、文凡,2019)。就此应该以先进性、规律性、整体性、创新性为指导(谢守成、文凡,2019),在功能、作用、活动和体系(项久雨、王依依,2019)等方面改进高校组织育人工作。

    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题中之意,但是高校学生党员发挥先锋作用时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理论认识不深,入党动机呈现出朴素又带有一定功利性的特征;二是大学生党员的榜样效应难以在团学组织中起群体性示范作用;三是党支部的相对优势对团组织的影响是间接的。具体地,上述问题体现在党员吸收、培养、输出和管理环节(朱小芳、朱秀剑,2020)。有学者通过问卷分析得出大部分党员能在任何时候意识到自己的党员身份并认同应该不断学习以发挥先锋作用(朱小芳、朱秀剑,2020)。基于此,目标上要加强理论认同教育并强化“初心使命”意识,原则上要坚持入党动机的超越性和现实性统 一,方法上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机制上要建立党建协同(朱小芳、朱秀剑,2020;刘昌伟等,2012)。

    学生干部在参与组织党团活动的过程中,因为人数有限,同时与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活动的低效开展。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和发挥学生干部在组织活动中的表率、桥梁和引导作用(王亚雯,2020)。教职工也积极参加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发挥好教职工的先锋作用。高校教职工党员应该做好广大青年理想信念的导航员、综合素质提升的助力人、大学生涯设计的辅导者和职业规划设计的指导师(翟文艳等,2015)。

2.2 建设机制

    对于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问题,学界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并提出了建议。有学者对思想建设进行了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入党动机较为朴素,理论认识不深,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朱小芳,2020)。共产党共青团组织区别于一般的社团和学生工作部门,其政治性和育人导向突出,应该始终坚定培养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项久雨,2019),同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与新时期大学生特点相适应(曹猛,2015)。

    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也是党团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党员、团员组织生活制度容易形式化和表面化,要坚持党员团员日常管理,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谈心谈话制度。制度保障是党支部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徐刚,2019)。目前学生党支部中缺乏高素质、稳定的学生党建队伍,应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觉悟、高能力的学生党建队伍,提高党建工作的水平,以及抵御和防范各种风险的水平和能力(刘文华,2013)。

    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注重党团建设中的创新性。他们提出,应该创新活动方式,重视学生主体。充分运用和互联网和新媒体来推进党团工作开展(黎鸿雁,2012),是新时代党团建设贴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必由之路。

    党团协同是高校基层党团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建设内容。自 1922 年 5 月中国 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共青团的工作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团的创立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密切协作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前的曲折发展阶段、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的日趋成熟阶段。其中,高校党建带领团建的关键在于加强党团组织的自身建设(李金发等,2014)。2015 年以来高校共青团建设改革在外部督促、内部调整、外部精准供给需求等方面实行了改革,但基层团组织依附于党组织权力,出现了权力和行动困境(杨臣、聂锐,2018)。出于党团组织自身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党团共建有其必要性(赵勇、李娜,2018)。

    党团共建的理论基础是协同学,协同学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 20世纪 50 年代创立的。其核心思想是对于复杂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而言,在一 定外部条件的作用下,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协同作用(赵睿,2018)。对于高校党团组织育人来说,协同学视角下我们应该注意党团组织的新系统开放性、契合与配合的相互作用、整合与影响、联动(杨臣、聂锐,2018)。具体地看,党团协同需要建立共享、共建、共创模式(赵睿,2018;贺丽,2016),以组织建设为基础,加强思想文化平台建设,完善协同体制建设(贺丽,2016;曲一歌,2019;石亚琼、牛文慧;2019)。

2.3 活动现状

    学界普遍认同党日活动和团日活动对于思想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党日活动和团日活动分别是党组织和团组织进行党团员培养、提高党团员政治意识和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党建、团建工作的有效途径(陈华,2018)。由此,党团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前的党团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思想层面,存在政治性不足、理论与实践结合度不够、缺乏科学完善的主题党日制度体系的问题(潘靓,2021)。在实践层面,有学者提出,党支部和团支部各有特色,党支部的具有引领性、系统性、规范性等特点和优势,而团支部具有贴近学生、生动活泼的特点和优势。而目前两者共享化程度不高,彼此相对封闭,优势没有互补,无法发挥出最大的育人价值(郑清文,2014)。同时,在技术层面,党团活动教育模式和方法落后,没有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革(纪晓蓉,2014)。

    关于团日活动的路径优化,不同的学者基于自己的研究也给出了一些建议。要将理论联系实际,多种渠道丰富团日活动实践等措施在众多学者的研究中都有表述。同时,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群体因材施教,加强学生的认同感(朱小芳,2020);要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加强党团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各自特色,实现党团的有机融合(郑清文,2014)。

2.4 成员积极性

    已有关于高校基层党团组织成员积极性的研究较少,关于大学生群体积极性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参与科研和志愿服务的研究,但也能为党团组织调动成员积极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从学生的参与动机来看,影响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与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因素有关,对于个人层面再进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自我效能感的划分,其分析方法可供本项目研究进行参考(曹晓婕,2021)。

    多位学者提出要丰富和完善激励机制以提高成员参与党团活动的积极性。应该将物质激励和外在激励纳入考虑范围(张静宇,2014),对于组织中的“边缘人”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激励,如畅通其晋升渠道、让其参与组织管理(石飞, 2016);将党团活动建设与学分、考评挂钩也是一种反向激励制度(刘平昌,2011)。

2.5 小结

    通过对国内已有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对组织育人的相关概念内涵、存在的问题还改善已经做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对基层党团组织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功能进行了探讨;从思想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党团协同等对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机制进行了分析;对目前高校学生党团组织的日常活动和成员积极性的现状进行了审视。

    总体而言,已有研究对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的多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现有研究仍然不能解决基层党团组织面临的组织成员活动参与水平不高的问题,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不能够提供建设性意见。故而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将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充分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理论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探究高校基层党团组织的运行模式和机制,分析组织活动参与水平不足的原因,以期为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工作机制梳理

    高校学生党团组织的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对组织的活动参与水平有着重要得要影响,想要厘清其活动参与水平的影响因素,务必对党团组织的建设机制进行梳理,主要包括其组织设置与工作机制两个方面。

3.1 党支部的设置与工作机制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设置应该按照有利于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有利于党支部工作延续传承、有利于开展党员教育和服务作用、有利于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原则,合理设置党支部。在基层学生组织中,凡是有正式党员 3 人以上的,都应该成立党支部;正式党员不足三人的,可与相近的班级、年级联合成立党支部,党支部党员人数一般不超过 50 人。学生党支部的设立,一般由专业、年级等基层单位提出申请,由学院二级党组织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批复,并需要上报学校党委组织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备案。

    有正式党员 7 人以上的支部,应当设立党支部委员会,党支部委员会由 3-5 人组成,一般不超过 7 人,设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等,必要时设立 1 名副书记。支委需要在党员大会上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产生,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则由党支部委员会会议选举产生,党支部书记需要由一年以上党龄的正式党员担任。

    党支部主要负责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级上级党组织的决议,组织开展学习教育,引领学生党员和广大学生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结合学生党支部特点和实际抓好组织落实,发挥好学生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党支部书记主持党支部全面工作,负责召集支部委员会和党员大会,制定支部工作计划,定期向支委会、党员大会和上级党组织报告工作等;组织委员主要负责好支部的组织工作、做好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发展党员、转接党组织关系和党费收缴等工作;宣传委员主要负责宣传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等;纪律检查委员主要负责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纪律检查、监督作用,开展党性、党纪党风教育。

    党支部工作需要做好“三会一课”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支部党员大会;每月召开 1 次支部委员会,根据需要可随时召开;有党小组的需要每月召开一次党小组会,党小组的组织生活与党支部完全一致;学生支部书记每年至少讲 1 次党课,支部每个月相对固定 1 天召开主题党日活动,组织支部党员开展集中学习或者社会实践。学生党支部每年至少召开 1 次组织生活会,开展 1 次民主评议党员。此外二级党组织要做好党支部书记的考核工作,学生支部书记一般学期向二级党组织汇报 1 次工作,每年评选先进典型,选树优秀,给予奖励;二级党组织要做好学生党支部党建活动经费支持。

3.2 团支部的设置与工作机制

    高校学生团支部的设置应当充分发挥基础作用,以形成党领导的先进青年在高校中的群众组织为前提,提供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平台,以担负直接教育团员、管理团员、监督团员和组织青年、宣传青年、凝聚青年和服务青年的职责为原则,辅以展现高校共青团工作成效和特点风采。在基层学生组织中,凡是有共青团员 3 人以上的,都应当设置团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下设总支部、支部和若干小组。团支部内团员人数一般不超过 30 人。对集体外出从事某项活动或工作时长长达半年及以上的团员,应当设立临时团支部。

    学生团支部一般按照行政班独立设置,在年级、专业、系、学院可设立总支部;学校教工团支部一般可有学校团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联合团支部。学生团支部的设立,一般需由行政班等申请单位向学校团委提出申请,待得到批复后,

由团支部筹备组筹备具体工作,召开全体团员大会并选举产生团支部委员;召开支部委员会议明确支部内部分工;经再次得到团委批复后,正式设立团支部。

    团的支部委员会必须由团员大会或团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为一年,任期届满应按期进行换届选举。如需提前或延期换届选举,应报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批准。延长期限不超过一年。团支部委员会一般由 3 至 5 人组成,设书记 1 人、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必要时可设副书记 1 人。团的支部委员会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名额的百分之二十,支部委员会成员由团员大会重新当选的委员会委员中选举产生。

    团支部书记的主要职责是在团支部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下,按照支部团员大会、支委会的决议,负责主持团支部的日常工作。支部副书记是书记的主要参谋和助手,除完成一般委员所要承担的工作外,还需要对有关委员的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在书记不在时,要代替书记抓全面工作,保证支部工作正常进行。组织委员主要职责是发展新团员、思想教育与监督、协助开展民主评议工作、团内档案管理等工作。宣传委员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开展宣传鼓动工作,管好团的活动阵地。

    团支部只能隶属于一个团组织,受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党组织的双重领导,需要明确团支部与党组织、上级团组织的隶属关系:对已建立党组织的,团支部隶属关系一般与党支部的隶属关系相一致;对未建立党组织的基层单位和局部区域 内,团支部直接接受上一级团组织的领导。当组织管理、行政隶属关系发生变更时,团支部需要办理组织关系变更手续。

    团支部工作需要落实好“三会两制一课”制度。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支部团员大会,会上支部全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重要问题;一般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负责好团支部的日常工作;每月定期召开一次团小组会以作为团的组织生活重要活动;落实好团员教育评议制度和团员团籍年度注册制度这两大制度;团支部要组织好团课,做好团组织对全体团员进行理论教育和团的基本知识教育。

    此外,团支部需要开展好基层团支部工作、推动“6+N”工程,完善支部工作制度、团内档案管理等团支部制度建设,引导和保障团支部的组织生活,引领主题团日活动和其他团支部活动,做好青少年权益维护工作,明确和落实好代表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内容和方法。

3.3 小结

    学生党支部是学校党委组织部领导、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和研究生工作部协同配合下由各学院二级党组织直接领导下根据各基层单位实际情况设立的党的 基层组织,学生支部设支委会负责支部的工作,一般是由二级党组织直接指导,由学生党支部委员会负责执行进而开展党支部工作,党支部工作相对比较固定,校级党委已经做了一些固定安排,且二级党组织会对学生支部书记进行考核。

    学生团支部是由校团委领导下、学院分团委直接领导下根据基层单位情况设立的共青团学生组织。学生团支部设有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团的支部委员会经大会选举产生,在团支部书记领导下主持团支部的日常工作。团支部所负责诸如“6+N”工程等工作相对比较规范化,校团委和院分团委已经做了相关安排和审核。

四、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1 数据来源

    通过第三部分对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工作机制的梳理,可以发现一个学生党团 支部主要是在二级(学院)组织的领导下,由支部书记带领支委组织支部成员开展支部活动。故一个学生党团支部活动参与水平会受到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会受到二级(学院)组织的影响, 二是会受到支部书记和支委的影响,三是会受到来自成员的影响,此外,对于团支部,由于班级和团支部的重叠,故而班长对团支部的活动也会产生影响。

    故而我们首先随机抽取了 6 个学院,计划采访党委/团委辅导老师、研究生本科生的党团/支部书记以及支部成员代表;受限于疫情影响,我们最终完成了8 位学院辅导员、7 位党支部书记、4 位团支部书记以及 14 位支部成员的半结构式访谈;然后根据访谈结果,进行了问卷设计,分别设置了党/团支部书记、党/团支委、党员/团员和班长几个部分的问卷;对各类人员的支部活动参与情况、参与意愿、影响其参加活动等情况进行收集。并通过问卷星进行了问卷发放,共收回问卷 339 份,剔除无效问卷 26 份,最终得到 313 份问卷。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问卷主要来源于 9 个学院(见表 1),数量前三的分别是人文与发展学院(113份)、经济管理学院(63份)和植物保护学院(36份),人发学院和经管学院共占了所有问卷的 56%;其它学院共占比 44%,即本次问卷调查中,人文社科的调研比例要高于自然科学。此外,在问卷调研中,来源层面主要是本科生,有 249份(占比 79.6%),研究生只有 64 份(占比 20.4%)。

表 1 问卷学院来源情况

微信图片_20230302203331

    在政治面貌方面,本次调研共涉及了 262 名共青团员(其中 92 名积极分子和 20 名发展对象)以及 37 名中共党员和 14 名预备党员。仅为共青团员的占比47.92%,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占比 35.78%,党员和预备党员占比 16.29%。在支部成员的身份方面,属于党/团员的有 273 人,占比 87.22%,党支部书记 4 人、团支部书记 13 人、党/团支部委员 12 人以及班长 11 人,此外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加上我们访谈的 8 位学院辅导员的数据,即我们的数据分析可以综合考虑学院辅导员、支部委员、班长以及支部成员的信息进行。我们的问卷共来自 44 个党/团支部,平均每个支部收集到 7.1 份问卷,最多的支部有 37 份问卷,最少的仅有1份,高于平均数的支部有 11 个。

4.2.1 支部成员情况

    从支部开展活动的频率上看,根据 273 个支部成员的反馈来看,党/团支部一般每月开展 1-2 次活动(占比 58.24%),每月开展 2-3 次或者两月开展 1 次频率次之,占比约为 13.55%左右,开展活动频率很高或者很低的占比很少(分别为 4.76%、7.69%);可见大多数支部开展活动的频率为每月 1-2 次,然后次数更多或者更少是向两侧递减。

 微信图片_20230302203341

图 1 支部开展活动频次情况

    在党团员支部活动的参与意愿情况如图 2 所示(1-10 意愿递增),可见大部分成员还是比较愿意参加支部活动的,比较愿意(8-10)参加支部活动的成员占比为 68.13%,参加意愿一般(5-7)的占比为 27.47%,不太愿意(小于 5)参加支部活动的占比为 4.40%,支部活动参与意愿均值为 8.05。而在支部活动满意度方面,支部成员对支部活动表示比较满意(8-10)的占比为 74.36%,对支部活动感觉一般(5-7)的占比 23.08%,表示比较不满意的有 2.56%,支部活动满意度均值为 8.36。总体上支部成员还是比较愿意参加支部活动,并且对支部活动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

    接下来讨论下不同群体支部成员的参与意愿和满意度情况(表 3),从成员的身份来看,发展对象是支部活动参与意愿和满意度最高的,均值分别为 8.94 和 8.88;其次是中共党员/预备党员,均值分别为 8.59 和 8.76;而共青团员的参与意愿和满意度是最低的,分别是 7.71 和 8.20;积极分子介于共青团员和发展对象、党员之间,且高于总体均值。可以看出随着支部成员在政治性上要求更高,其支部活动的参与意愿和对支部活动的满意度会有所提高;进一步在共青团员里面以是否打算入党来区分,可以发现打算入党的团员活动参与意愿和满意度均值为 8.21 和 8.44,而不打算入党的则为 7.26 和 7.99,佐证了这一观点。

    表 3 列出了成员人数最多的五个学院的表现情况,可以看见在参与意愿上,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信电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表现优于人发和经管且人发轩辕远低于总体均值,而满意度上面,植保学院和人发学院要优于其它几个学院。若按各学院的学科性质划分来比较,经管学院与人发学院为人文社科专业,其它学院为自然科学专业,从这两个群体来看,自然科学专业的支部成员参与意愿和满意度均要高于人文社科专业的;而区分研究生和本科生情况来看,本科生参与意愿均值 8.04,研究生为 8.08,满意度方面本科生为 8.36,研究生则为 8.31;两个群体的差异不大;有无学生工作经历也会有所不同,有过学生工作经历的参与意愿均值为 8.33,明显高于没有学生工作经历的 7.74,但是两个群体对于支部活动的满意程度差别不是很大。此外,将支部活动与学生综测挂钩的学院,其党团学生的参与意愿均值为 8.31,满意度均值为 8.56,反之则是 7.89、8.24。支部活动设置了激励措施的其参与意愿均值为 8.43,满意度均值为 8.77;反之则为 1.37 和 7.63。

微信图片_20230302203348

    从支部开展的活动类型上来看,团支部(有效填写239)开展的活动频次最高的是团日活动,选项占比 87.87%,其次是理论学习,占比为 68.62%,接下来是支部共建和讲座,分别占比 28.87%、25.52%,也有支部开展读书会和比赛等活动。而党支部(有效填写数 34)方面,主要的活动是三会一课、党日活动、组织生活会、支部共建、学习活动等,相对来说支部工作规定的活动类型比较多,自主调整的类型比较少。

 微信图片_20230302203355

图 2  党团支部开展活动情况统计

    在支部成员参与支部活动的影响因素方面,活动本身是否有趣是最重要得要一个因素,有 151 人(55.31%)将其列为第 1 个影响其参加活动的因素,其次分别是活动是否贴合需求、活动的组织形式、时长和是否与学习活上课安排冲突等,支部考勤看起来对成员参与活动得要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同时还有诸如学生工作、私人事务、评奖评优等都会影响到支部成员是否参与活动。

表 4  支部成员活动参与影响因素情况

微信图片_20230302203953

    支部成员中有 167 人(占比 61.17%)清楚当前党支部干部的产生程序,而有 106 人(占比 38.83%)表示不清楚,清楚干部产生程序的支部成员基本对干部产生程序表示满意;绝大多数(94.87%)的支部成员认为支部的干部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支部成员中 63.74%表示支部存在激励措施,激励措施主要是和综测、推优入党、学院评奖评优,此外还有一些参与其他重大活动的机会以及其它的小奖励等;63.37%的支部成员表示支部存在着支部特色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支部共建等红色活动、演讲比赛、读书会和公众号运营等;52.01%的支部成员有过其它的学生工作经历。

4.2.2 支部书记情况

    在所收集到的 13 位团支部书记和 4 位党支部书记的问卷中,可以发现使命感是这部分支部书记选择担任这一职位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兴趣,也有部分是考虑综测的影响,还有 1 位是因为没有其他人选才担任了这一职位。17 位支部书记中有 11 位是之前有过其它学生经历,在考虑对支部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的这方面,有 12 为支书觉得这一职位的工作比较忙,耽误了个人安排,同时有 5 位表示这一职位工作比较多同时获得感比较少,也有 5 位表示学业竞争比较大,可能会影响其继续任职。在支部书记组织活动的意愿打分(1-10),最低分为 6,最高分为 10,从 6-10 分别有 3/1/3/5/5 位,均值为 8.47,即仍然存在少量支部书记组织活动的意愿不强的情况;影响支部书记组织活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课业(15)和活动参与度(12)等;在支部书记对支委工作满意度方面,3 位支书对支委工作的评价不是很高(6-7),其它 14 位支书对支委工作的满意度都比较高(9-10),均值为 8.88;在对上级组织工作安排的满意度方面,均值为 8.65,最小值为 5,最大值 10,众数为 9 和 10,说明仍有部分支书对二级组织的工作表示不满。

    而在支部活动出勤率方面,出勤率 80-100%和 60-80%的均为 8 个,有 1 个支部出勤率较低;与支书相比起来,所采访的 12 位支委表示支部出勤率均在80-100%。支部活动的抬头率均值为 8.47,最小值为 6,众数是 8,表明支部活动的参与度有待提升,支部活动的实际效果均值为 8.24,最小值为 4,最大值为 10,众数为 8,两个数据对比可以发现,活动的实际效果是低于抬头率的;即使大部分同学来参加支部活动了,但是活动的参与程度也是有所欠缺的;在影响支部活动的实际效果方面,支部书记们认为主要是活动主题(88.24%)、出勤率(76.47%)和奖惩制度(47.06%)方面会产生影响。17 位支书中有 13 位在支部建立了考勤台账,同时超过一半(9 位)的支部书记表示支部活动没有奖惩措施。

 微信图片_20230302204000

图 3  党/团支部书记任职原因情况

4.2.3 支部委员、辅导员、班长情况

    对所收集到的 12 名支部委员的情况分析来看,支委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支部内部档案管理、活动纪实或宣传、组织支部成员参加活动、活动考勤等工作,与老师或者其它支部沟通等工作较少;支委每个周用于处理支部工作的总时长方面,最多的是每周 1-2 小时(58.33%),其次是每周 1 小时以内(25%),每周超过 2小时的频率很低;在与支部书记沟通支部工作的频率方面,频率最高每周三次左右(41.67%),每周一次的有 33.33%,还有 1/4 的每月两次及以下;与支部书记沟通的主要内容是支部活动相关事宜(100%)以及支部的日常事物(83.33%)。支委与支部成员沟通的频率上看,有 1/3 的支委每天都和支部成员有沟通,其次是每周三次(25%)和每周一次左右(41.67%);与部成员沟通的主要内容是支部活动参与情况(75%)、日常学习或者生活情况和学习探讨(66.67%);绝大多数的支委认识支部里面所有的成员(83.33%)。

    支委的反馈结果来看,支部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疫情阻碍、成员参与度不高、活动形式与活动主题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而影响支部活动参与水平的因素主要有课业压力、毕业压力和其他时间冲突;应该要从优化活动形式、设定更适合支部需求的活动主题或内容以及更多的了解和采纳支部成员的建议和意见几个方面优化支部活动,提高支部活动参与水平。

    在班长群体这方面,主要是和团支部活动的协调配合。在所收集的 11 份班长问卷中,班长基本上经常参与团支部活动的组织(90.01%),而且在规程上要求班长单位支部副书记,81.82%的班长表示知道这一规定;72%的班长表示经常参加支部活动(参与率 80%以上),其余的参与率低于80%;一半以上的班长每天都有同团支部书记沟通工作;在班长的视角来看,支部活动的抬头率平均数为8.64,实际效果均值为 9,众数均为 10,表明班长对于支部活动的评价相对不错。

    在同 8 位学院辅导员的访谈中,有 3 位是本科学历,其它的均为研究生学历,辅导员的党龄均值为 5.63 年,且辅导员组织活动的意愿均值为 8.75,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满意度均值为 8,在组织活动的困难方面主要涉及到由于课业压力、人才原因、沟通协调等方面会导致支部成员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效果不理想。

4.3 小结

    本研究在梳理清楚高校学生党团支部的工作机制之后,围绕影响高校学生党团支部的活动参与水平现状和影响因素开展了半结构式访谈,并根据访谈结果进行了问卷设计,获取了 273 名支部成员、17 名支部书记、12 名支部委员和 11名班长的问卷反馈,并据此进行了分析。

    分析发现支部活动开展频率多为每月 1-2 次,而支部成员参与活动的意愿和对支部活动的满意度总体来说反馈不错,在十分制情况下均值为 8.05 和 8.36;但是会因为政治身份的不同以及政治考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党员群体表现优于共青团员,而想要入党的共青团员优于不打算入党的共青团员;此外支部和学院层面有相应激励措施,则参与意愿和满意度都明显增高。活动本身是否有趣、是否贴合需要、组织形式、活动时长以及是否与其他安排冲突是影响活动参与水平的重要因素;支部开展的活动类型主要是固定的活动,创新性活动较少。

    支部书记组织支部活动的意愿还是比较高,但是也存在一些不愿意组织的支部书记。通过支部书记反馈来看,部分支部的出勤率有待提升,并且即使出勤了,活动的抬头率和实际效果也有待提升;在支部书记角度来看,活动主题、出勤率和奖惩制度是影响活动参与水平的重要因素。支委和支部书记的沟通频率多为每周1-2 小时,主要沟通内容为支部日常事物和活动,同时支部委员和成员也保持 着较多的沟通;班长对于团支部的工作还是比较配合,经常参与到团支部活动的组织中来。而通过辅导员的访谈结果来看,辅导员对支部活动参与水平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一来其组织活动意愿不是那么强,二来是其工作多为固定的工作任务。

五、活动参与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在第四节中通过对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已经大致找到了影响学生党团支部活动参与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成员、支委和学院层面的影响因素。每个支部是由众多的成员组织起来的,支部成员的影响对于支部活动参与水平的影响十分重要、支部委员作为组织支部活动的骨干力量,其对支部活动的参与也至关重要,同时学院的一些因素也会对支部活动产生影响。故而本研究根据获取的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重点从支部层面和支部成员层面进行研究。

5.1 支部层面

    从支部层面考察支部活动参与水平影响因素,主要从支书特征、支部特征、学院特征、成员特征 4 各方面对支部活动的参与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4 方面特 征和因变量的具体说明见表 5。

表 5 变量设定及说明

微信图片_20230302204010

    分别用三个支部层面的活动参与水平变量以及用抬头率和实际效果加权平均的新变量 Y4 同所有变量回归得到基础结果中发现仅有支部书记的学生工作经历和组织活动意愿对支部活动参与水平产生了影响。进一步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得到表 6 所示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支委工作情况、支部活动与综测挂钩、学院工作安排和个人的活动满意度对支部活动自评出勤率会有显著影响,但是支委工作情况的影响为负值得商榷。而在支部活动抬头率和实际效果方面,支书其它学生工作经历会产生负面影响、支书组织意愿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但是由于样本量比较少,在支部层面的研究仅仅做一个补充说明,在表 7 中列出了活动参与水平与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能更具参考意义。

表 6 支部活动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微信图片_20230302204838

5.2 支部成员层面

    从支部成员层面考察成员活动参与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从支书特征、支部特征、学院特征、个人特征 4 各方面对支部活动的参与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4方面特征和因变量的具体说明见表 8。对因变量与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计算,得到如表 9 所示结果。通过数据发现因变量与各个自变量之间相关性都不是很强。

表 8 变量设定及说明

 微信图片_20230302204847

    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对支部成员活动参与水平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了如表 9 所示结果。由回归(1)可知,支部是否为成员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支部是否有考勤台账会显著提高支部成员参加支部活动的意愿;其它几个因素会产生正向影响,但是不显著。由回归(2)可知,支部是否为成员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支部是否存在激励措施对支部成员对活动的评价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由回归(3)可知前面提到的 3 个因素,加上学院对支部工作的安排共 4 个因素会对支部成员的活动参与水平(由参与意愿和满意度等加权加总衡量)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表 9 支部成员活动参与水平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微信图片_20230302204857

5.3 小结

    本节通过对问卷调查所收集的数据,从支部和支部成员两个层面实证检验了支部活动参与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简单的最小二乘估计结果发现,支部活动与综测挂钩、学院工作安排满意度和个人对支部活动的评价对支部活动出勤率会有显著影响;支部活动抬头率和实际效果方面,支书其它学生工作经历会产生负面影响、支书组织意愿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在支部成员层面,支部是否为成员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支部是否存在激励措施、支部是否有考勤台账以及学院对支部工作的安排 4 个因素会对支部成员的活动参与水平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但是受限于样本量和数据处理方法,本研究所作出的结论仅作为一定的参考,对于其中的因果关系做出的分析并不能成为很好的证据。

六、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首先通过学校的相关政策文件对党支部和团支部的工作机制进行了梳理,并通过根据此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设计和发放,对支部书记、支部成员、班长和支部委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集了 313 份问卷。

    通过对问卷的简单统计分析发现,党团支部活动频率大概为每月 1-2 次;党团组织的活动参与水平因其政治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党员表现优于共青团员(也反映出团支部的活力与党支部相比弱化了很多),想要入党的表现优于不想入党的,即政治目的会影响其活动参与水平,此外学院或者党支部层面设置了激励措施的,活动参与水平都会显著增强。

    支部书记组织活动的意愿总体上比较强,支部整体出勤率维持在中上水平,活动抬头率和实际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支部书记和支委、支委和支部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沟通,班长也比较配合团支部的工作。活动本身是否有趣、是否贴合需要、组织形式、活动时长以及是否与其他安排冲突、出勤率和奖惩制度是影响支部活动参与水平的主要原因。

    通过计量分析来看,支部活动与综测挂钩、学院工作安排满意度和个人对支部活动的评价、支部书记组织活动的意愿会对支部活动参与水平产生显著影响;而支部是否为成员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支部是否存在激励措施、支部是否有考勤台账以及学院对支部工作的安排会对支部成员参与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6.2 党团支部工作建议

    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结果来看,学院层面、支部层面和支部成员层面都会对高校学生党团组织活动参与水平产生重要影响。根据我们的研究结论,认为提升高校学生党团组织活动参与水平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学院层面要做好党团组织活动的指导工作,做好合适的工作安排,若有可能,将支部成员在支部中的活动参与情况进行量化考核,纳入综合测评当中,这将为支部书记开展活动和组织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对支部书记的工作予以更多的激励,激发支部书记开展支部活动的积极性。

    二是支部建设层面,支部书记要加强与支委的沟通,做好支委会内部的分工协作;做好支部活动考勤台账建设,建立支部活动参与奖惩制度;支委应该加强与支部成员的沟通,了解支部成员的需求,尽可能开展一些同支部成员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可以提高支部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此外应该创新支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在做好组织功能的同时吸引支部成员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刘文华. 高校学生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路径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13):34-36.

[2]曹猛. 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实践与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 (1): 27-28.

[3]谢守成,文凡. 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的逻辑定位、现实境遇与实施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 (5): 95-100.

[4]石飞. 激励视角下的组织边缘人管理艺术[J]. 领导科学, 2016, (34): 34-35.

[5]赵睿. 协同理论视域下推进高校党团组织育人工作的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 2018,(12): 105-109. 徐刚,周义. 研究生党建工作质量提升路径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 (5):59-61.

[6]潘靓,程涛. 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现状审视与路径优化[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1): 80-85.

[7]翟文艳,吴松,赵海琳.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教职工党员的育人功能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5, (12): 78-80.

[8]黎鸿雁,翟广运,安涛. 关于构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14): 62-63.

[9]刘平昌,周清华,沈加君. 基于学分制视域下高校党团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34): 47-49.

[10]郑清文,王艳超. 高校基层院系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联动开展的探索与思考——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 2014, (2): 70-73.

[11]纪晓蓉.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15): 33-34.

[12]项久雨,王依依. 高校组织育人:价值、目标与路径[J]. 思想教育研究, 2019, (5):115-119.

[13]朱小芳,朱秀剑. 高校学生党员先锋作用发挥的难题与破解[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 (23): 46-48.

[14]杨臣,聂锐. 新时代高校党建带团建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 (17):90-91, 94.

[15]贺丽. 试论高校学生党团协同模式的构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 (17):82-83, 96.

[16]曹晓婕,王晨馨,赵磊磊,等.“双一流”背景下本科生科研积极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 2021, (7): 57-62.

[17]曲一歌. 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16): 28-30.

[18]刘昌伟,汤丰宁,王鹭. 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现状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35): 16-17.

[19]. 老干部参与学生党建工作的作法与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4): 7.

[20]张静宇,汪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意愿模型与激励机制的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14(02):97-100+123.

[21] 石亚琼,牛文慧 . "基层党团建设的一体化模式研究."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8): 144-147.

[22]王亚 雯.新时 期下学 生干部 在高校团 学生工 作中发 挥的作 用初探 [J].长江 丛刊,2020(35):122-123.

[23]李金发,赵凯博,兰涵旗.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梳理与模式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9):42-43+54.

[24]赵勇,李娜.党团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的思考[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4):52-54.

[25]刘平昌,周清华,沈加君.基于学分制视域下高校党团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4):47-49.

[26]陈华.以高质量主题党日活动推动高校机关党支部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0):40-41.

 

    (本研究受2021年度青年理论研究课题支持,课题组成员:罗猛 姚沫男 吕诗琪 孙海宁 张黛眉 闫紫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