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与农大青年的百年征程(二)

发布日期:2022-05-07 浏览次数: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我国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是一所拥有百年红色基因的高校。百余年来,中国农大的青年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向同行。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建团伊始,共青团就在党的领导下扎根于农大,带领农大青年救国救民、教民稼穑,创下了世纪辉煌。

本节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大团组织的主要活动。

一、万象更新:农大建立之初青年团工作的正规化

1949年4月11日至18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大在北平胜利召开,中国青年运动又有了自己的领导核心,中国青年运动汇入到助力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洪流之中。

1949年9月10日,华北人民政府高教会指示将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当年12月,经北京农业大学党委同意,组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农业大学第一届总支委员会。任命罗新为书记,任命丁民和杜若甫为副书记。1950年3月改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北京农业大学委员会。

在青年团组织逐步走向正规、蓬勃发展的同时,党领导下的农大学生自治组织成立。1949年10月10日,由原北京大学农学院学生会、清华大学农学院院会及迎新建校工作委员会合并成立农业大学学生会,组建成校学生会第一届委员会。在选举过程中,共青团积极组织引导,在团的刊物上宣传学生会选举选工作,提出“学生会改选,团员应有的态度”这一讨论议题,号召青年“要积极热情地投到这次民主选举的浪潮中来,认真地挑选我们的代表。”最终,通过选举,顾方桥当选北京农业大学第一任学生会主席。

1957年5月召开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将团名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农大的团组织也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农业大学委员会,赵燕生担任书记,何毓分、戴述骅任副书记。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呵护下,农大青年团组织茁壮成长,不仅有力推动了合校建校工作的完成,更是在引领农大青年与党同行,坚定政治信仰,把青春奉献给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阵地上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伴日而生:党在重大工作中的忠实助手

“党旗所指,团旗所向。”在党的中心工作中,共青团承担着动员青年、教育青年的重大使命。

1950年,美帝国主义以“联合国军”的旗号纠结其仆从国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乘机把第七舰队派往台湾,意图阻挠祖国统一大业,同时不顾中国人民的多次正义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并派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严重侵犯中国利益,妄图将新生的人民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应朝鲜政府的出兵援助请求,中国人民响应党中央号召,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旗,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青年团组织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广大青年中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为抗美援朝提供了青年生力军。

在农业大学这片热土上,农大团组织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团中央号召,充分发挥助手作用,结合农业大学实际情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引领教导农大学生理解拥护党中央抗美援朝的正确决策,并通过团员带头的方式鼓舞同学们用实际行动支持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中。

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有一部分同学们对“为什么要抗美援朝”的认识不够充分。在团支部召开的会议上,有的青年提出:“我相信朝鲜人民的力量,自己可以解放自己,不需要援助。”有的青年则说“我们不能先动手,否则战争的责任是要我们负的。”甚至还有少数青年说:“我以前很相信人民的力量,但是现在呢?我有点动摇了怀疑人民的力量。”

在面对这样的困境下,农大团组织并未回避敏感问题,而是关注青年思想动态,积极回应青年。在团的组织下,学校召开一系列关于抗美援朝运动的讨论会,学生会,工会,中苏友协等组织中,团干部广泛听取同学们的各种意见,耐心解答同学们的困惑和疑问。除了直接的思想教育,农大团组织更注重在实践中提高同学们思想觉悟。通过“暑期下乡作丰产”工作的契机,团组织引领号召同学们积极支援抗美援朝运动。团员干部吃苦在先,坚持工作,团结群众,积极完成任务,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极大带动了同志们的工作热情。参加丰产运动的同志们都深刻意识到丰产运动的意义是:“多增产一点,就是给抗美援朝工作多增添一份力量。”在这样的精神鼓舞激励下,丰产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实践地的党组织、政府和人民群众都来信表扬。

在整个朝鲜战争中,农大青年展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35名农大兽医系学子参加“北京市志愿兽医队”(占总人数的65%),于1952年3月开赴朝鲜战场。在报名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的过程中,共有248名学生报名,约占627名学生总数的40%。这样万众一心的场景与农大青年团组织的努力密不可分。农大青年团组织牢记助手使命,勇做革命先锋,在农大许党报国的历程上写作了一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壮美诗篇!

/picture/-1/931e190c30214f55a535c414b2d968b1.png

图2-1 农大团委会1950年度工作总结(节选)

三、心向光明:思政战线上的农大青年团组织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共青团的本职主业,关乎高校共青团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大团组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持续发力,着力提高青年思想道德水平,鼓励青年抵制腐朽落后思想,确保青年坚定政治立场,促进青年学生学业和政治共同进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前进,在抢占思政阵地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开办刊物。1953年4月26日,由校团委会和学生会宣传组主办的《农大青年》报第一期正式出版。《农大青年》的创刊初心是“为了协助党和行政推动学习,进行思想教育,使这个刊物成为一个宣传党和行政,培养德才兼备、体魄健全、合乎规格的人才的有力工具。”自《农大青年》创办后,平均每半月出刊一次,讨论的内容十分广泛。一方面,《农大青年》作为团的喉舌,利用五一、五四等重大节点宣传革命精神,在“进进退退”等涉及学生思想的问题上为学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农大青年》积极关心同学生活,对读者提出的食堂浪费等现象进行点评,鼓励青年“热爱同志、热爱生活”。《农大青年》的创办使团委会和青年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既有利于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也可以使同学们的问题及时得到反馈,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picture/-1/ee0f8183ba774920bb12bc62d2afb2f1.png

图2-2 第一期农大青年

第二,宣传模范。向先进模范学习是团开展宣教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1963年2月15日,团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1963年3月,《中国青年》等杂志刊登了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旋即学习雷锋的活动便在全国迅速展开。在北京高校中掀起的学习雷锋的浪潮中,农大青年不甘落后,在团委会的领导下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学习雷锋的活动。根据不同学院的自身情况,各团支部分阶段开展学雷锋工作。如农经系就将学雷锋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充分动员发动群众,使青年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具体做法是,先重点读雷锋日记、雷锋事迹,组织同学收听“抒写雷锋事迹的第一人”的陈广生同志的报告,最后以班为单位召开了学习雷锋的主题班会和支部会。第二阶段:深入学习,认真结合个人思想行动,检讨自身不足。以支部为单位,组织两至三次组织生活会,青年团员在会议上回忆对比检查自身情况,并结合团委发的“三比”文件进行讨论。第三阶段:将学习雷锋上升到理论层面。思考学习雷锋需要具有怎样的共产主义精神品质和无产阶级坚定立场;如何做到和雷锋一样忠于党、忠于人民,拥有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应有的思想品质;对于一些取得学习收获的青年团员,鼓励他们介绍学习经验,并把学习成果长期坚持下去;将向雷锋同志学习作为对青年进行阶级教育、共产主义教育的长期工作。

/picture/-1/85ed1e07c8c145af883371603aedd617.png

图2-3 兽医系团总支部学习雷锋学习小结(第一阶段)

通过对模范人物的学习,农大共青团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显著。有一部分团员在担任学生干部中,存在“工作不积极,不想干,同学的意见不反映”的情况。在学习雷锋精神之后,这些同学的工作作风发生了明显转变。曾经工作消极的课代表“经常去教研组反映学习状况,平时也主动征求同学意见,上课时帮老师画图,擦黑板,组织实验。”在学习过程中,农大团组织还积极从同学们中寻找树立先进模范,寻找身边的榜样。通过学习模范,争当模范的活动,同学们的政治立场、阶级信念更加坚定,对践行社会主义道德,主动提高思想素质也有了更高的积极性。

第三,开展主题教育工作。主题教育是团宣传教育同学的主要长期手段。在党委的领导下,团组织积极通过座谈会,采访先进人物等方式集体学习最新理论。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农大这一时期的思想教育围绕着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方面进行。在这一时期最常见的革命传统教育中,请革命老工人、老农民做报告或开座谈会。团委也会不定期举办邀请校党政负责同志或校外同志主讲的讲座。通过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向同学们宣传革命传统,增强青年的爱国主义意识和奉献精神。

四、结语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更需要一支坚强可靠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艰难险阻面前迎难而上。农大团组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紧紧围绕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充分担当助手职责,目标高远,脚踏实地,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国内现状,团结凝聚全校青年不畏艰险、艰苦奋斗、服务大局,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农大初心弥坚,许党报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征途中。其中关于如何服务大局、教育青年的经验至今仍极具启发价值!

 

文/校团委青年理论研究中心 王关轶

(特别感谢:中国农业大学校史与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