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在照片中看到苗兰村的时候,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传统的木栏式民居、侗歌鼓楼、寨门、寨墙、戏台、禾仓、禾晾、水井、石板路、池塘,每一处都充满着传统村寨的独特韵味。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到过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的人来说,苗兰村就是我脑海中的原始“世外桃源”。
记得第一天早上,我们坐着村民的车行驶在曲折蜿蜒的盘山公路上,路边是崇山峻岭、葱葱绿木,谁又能想到在这里也会有人间烟火呢?当我们到达山顶时,屋舍俨然的苗兰村才终于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远远望去,就像是卧在山林角落里长眠野兽一般,除了鼻息般的缕缕青烟再无声响。
当你真正走近时,这头野兽就马上醒了过来;溪流、犬吠、鸡鸣、蝉鸣蝶舞,还有修建房屋此起彼伏的“打击乐”,村民穿着别样的民族服饰挑水、洗衣、买菜,生机如风般拂面而过。是的,当你不曾用肉体触摸它时,它便是冰封于历史的一座深山孤岛,一旦走进,便又成了人皆爱之的世外桃源。
趁着夕阳仍好,我们准备在村内考察一番,刚踏上旅程,便有四五成群的孩子围绕过来,他们好奇的询问着我们各式各样的问题,为我们指向引路。在这群热情精灵的指引下,我们走访了苗兰村的古井、侗歌鼓楼、传习室、小学等重要设施,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村落里聚集了侗家人世代的智慧与辛劳,形成了一部鲜活的文化典籍。可以看到,苗兰村村民与文化是共存的,文化就像是水,村民就像是鱼,水没有鱼活力全失,鱼没有了水就难以为鱼。但在逐渐迈入现代化的部分乡村里,作为文化载体的古老建筑被拆除、新一代儿童难以接受流传已久的传统理念,很多别具一格的文化现象都在渐渐消逝。苗兰村虽然地理环境封闭,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小,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现象;很多孩子由于学业的原因无法接受系统的传统侗歌教育,当地侗歌民俗处境尴尬,作为当地流传已久的传统文化,如果无法用合理的方法给予保护,侗歌也将慢慢被历史遗忘。
除了文化问题以外,苗兰村的污染现象也是一大问题。作为一个地处绿水青山之中的原始村寨,本应该为自身优美的环境感到骄傲,但是现在村内垃圾遍地都是,有些甚至出现在河边、井旁,格外刺眼。在接下来的几天内,我们就污染问题走访了当地村民,有一位村民无奈的告诉我们,他很早就发现的污染问题,也当然知道污染不好,但是苗兰村位置偏僻,垃圾难以向外运输,政府又不统一管理收集,村民也就只能自己在家门口焚烧了。当地副乡长告诉我们,污染现象大家都是看的到的,政府也在努力解决,但是如何让当地居民有意识的垃圾分类、收集起来如何运输、运输到哪里集中处理,都是不小的难题,加上政府资金不足,问题解决就变得更加棘手了。从此看来,在农村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大大小小的冲突和矛盾,有些问题出现了不是不解决,而是现在还没有能力解决。有些问题甚至是全国性、普遍性的难题。在没有接触现代社会之前,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生态系统和文化环境,能够自主维护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是现代文明如洪水猛兽般扑面而来,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发展不能单单看经济一个指标,经济上来了,好的文化习俗不能丢,好的自然生态也不能被迫牺牲。如何让村民真正幸福,才是迈入小康社会应该真正思考的问题。
污染问题解决的根本,在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而提高意识的根本在于改变少年儿童的思想。在当地,很多孩子将吃完的零食袋、果核随意的丢弃,在河中随意大小便,可以看出当地儿童的教育并不乐观,所以我们准备在当地举办儿童水安全意识讲堂,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孩子转变思维。一开始我们还担心会不会有孩子愿意来上课,但是当我们将这个想法告诉孩子们时,他们立刻就表现出了兴趣,积极踊跃的报名,这是我们意想不到的。课堂中,我们设计了水迷宫、为水滴画眼睛、图画故事讲述等多个有趣的环节,一开始大家还有些拘束,有些心不在焉。但玩着玩着,孩子们马上就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在图画故事讲述中,要求每组一个代表上来总结,结果大家都争相举手,好不热闹。虽然孩子们发言时有些紧张,但是对他们来说也是个很好的锻炼。在课堂中我有两件印象深刻的事:一是在水迷宫环节,有一位男孩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画出来,但仍然锲而不舍,别的孩子开始朗读图本,他依旧专心致志的在做迷宫,不达目的不放弃,这种精神让我十分感动。二是课堂进行到一半时,一些路过的孩子还礼貌地询问能否加入,这也足以体现课堂的吸引力。
为了能够让孩子有更长久的印象,能够在我们离开以后继续担任苗兰村水源保护小卫士。我们还设计了水环境保护舞台剧,由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自己创造故事,自己完成任务。通过小导演、小编剧、小演员一天的努力,创造出了形式简单而内涵深刻的舞台剧,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令人感叹。我们特地拍摄下来,希望当地的孩子能长期学习观看,担任未来水源保护之重责。
在村内的几天由于水土不服,我得了感冒和喉炎,但是每当看到孩子开心的笑脸,村民认真劳作的身影又不敢过多休息,只希望能多做些实事,能为这个村子做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很小的时候也是在农村生活,不懂事的时候以为这是件丢脸的事,但是现在又觉得那时候才是最幸福的、最自由的,在苗兰村,我看到很多从前的影子;夜不闭户的村寨、街上乱窜的母鸡、林深静时的蝉鸣、门口纳凉的老人,都是我童年最深处的记忆,我很感谢苗兰村给我了这次重新接触自我的机会。
离开的那天,很多孩子来为我们道别,有些甚至伤心的哭了,他们送我们当地表达友谊的彩蛋彩绳,还请我们在本子上留下联系方式。有些和孩子玩的久的队员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情感,留下了感动的眼泪。在住所门口,大孩小孩哭作一团,场面让人十分动容。前一天夜里,村民杨大哥还特意准备了苗兰村特产糯米酒为我们饯行。
早上坐上车,翻过山,苗兰村就了无踪迹了,就好像是一个梦境一样。除了脚上湿润的泥土和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恐怕没有什么能证明我曾经来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