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始抵闽江源
夏气浓郁,果树飘香;黄花盛产,饱贮其仓。
福建省建宁县,我们——“中国黄花梨之乡---建宁县特色产业调研”社会实践小队正在进行产业振兴的调研。
“卖梨咯~香甜硬脆的黄花梨哦~”
“梨子熟了,快来尝尝嘞!”
刚进入县城内,就发现只要有卖水果的地方,就一定有梨。
我们来之前查过资料,黄花梨是建宁县内的特色产业,而这些梨的品种也并不唯一,我们查到的就有翠冠,翠玉,黄花等等好几种。而资料也显示黄花梨在当地的发展曾经并不可观,种植面积只有一千余亩,产量更是稀少。可是如今,近二十万亩的种植面积上,绿油油的果树生长茂盛,分明在田野上散发着自然的光芒。
这儿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呢?
是多大的推动力让这一产业发展到如此地步呢?
或许通过走访当地的老年亲历者,我们对此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小队,我们出发吧。”
(二)悠悠稼穑情
若是在四十年前来到均口镇,我们就要走在坑坑洼洼、泥泞不堪的土地上徒步进入村庄,抬眼望去,两旁只有几棵瘦弱的果树,果农们和树上的梨子看上去也都面黄肌瘦。
听着均口镇副镇长傅延安老伯的讲述,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刚刚开放大门,百废待兴的年代。
当年村民一家一户单独种植果树,自己吃够了,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但由于不懂行情,往往不能赚到很多钱,同时因为赋税的原因,一年下来,果农的收入少得可怜。
没有知识就不能改变生活——不如去向外界求教?
于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当地花了4年引入种植十余个试种品种,其中,由浙江农业大学开发的黄花、杭青、新世纪等几个品种的梨子尤其引人注目。1978至1981年间,经专家鉴评,砂梨系的黄花梨果大皮薄,果肉洁白、汁多味甜,香气浓郁、同时耐贮藏,基于这些特点,1982-1985年间,当地开始推广普及,主推黄花梨。
(三)突飞猛进时
与此同时,国家的发展也在突飞猛进,当地农民的情况也终于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经过研究讨论,决定把发展建宁黄花梨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步骤来抓,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以扶持和支援。
任何事物都有起起伏伏,任何人也都能打得翻身仗。破晓之前,一定是漫漫长夜。经历了初期长达十年的孤军奋战,终于得见天日。
1985年。为调动广大干群发展黄花梨的积极性,财政贴钱,农民有5亩以上的地就可以领苗去种。
这一下,种植区域从初期的十几个村立刻发展到乡乡、村村、户户的大规模种植,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也急剧增加。1992至1993年许,种梨年收入可达100万,以翠冠、翠玉两个小品种最为突出。到了2000年,梨种植面积达7至8万亩。
“见效了哎!”
“是啊,我们的梨产业终于得到保障了。”
“这下终于不负初心了,我们可以开始巩固现有的产业,追求质量了。”
“我们算是全国种植黄花梨面积最大的县了,闽江源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多适宜黄花梨生长啊。这里简直是黄花梨的家园。”
“对啊,你刚刚说家园——我们不如申报一个‘黄花梨之乡’吧?”
申报成功之后,到了2002年,经过数年的巩固阶段,全县梨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亩产量1吨,散户种植面积更是达到平均50亩每户。
(四)今朝昨日梦
绿源果业基地于2001年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87万元,是一个集科研、开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专业化、科技型园艺实业企业,为建宁县乃至整个建宁县水果产业的龙头,现有果园面积1285亩,其中建宁玉梨905亩,猕猴桃150亩,黄桃230亩,年产优质水果1500吨,产值900万元以上。
我们小队最开朗的女同学刚一下车就发现了一个新品种的梨子。
“哇!这个梨比我的脸还要大哎!!”
“这是浙江省农科院帮我们研究出来的浙梨6号:一个最少一公斤呢。”
“我真的头一次见到这么大的梨,但是好不好吃呢?”
咬一口下去,却没想到肉质异常细腻,不禁个头大,水分也足。
2007年,建宁县质监局还为果农的每棵果树限定产量,保证黄花梨80%以上重量都在250克左右,以确保果品品质。
这样的大型种植基地已经是建宁黄花梨种植的主要形式了,老人继续讲述道,截至2008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鲜果6.5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之首。建宁黄花梨种植园区组建了建宁黄花梨产业协会、建宁黄花梨专业合作社,形成外接市场、拓展销路,内联基地、指导服务生产的一个有效平台,实现“订单果园”、“订价果园”面积达5.6万亩,每年为果农直接销售建宁黄花梨达4万余吨。
虽然后来又引入和培育了像6号这样的新品种,它们当中有的还更受市场欢迎,但由于追根溯源,最初始的代表品种依旧是黄花,所以种植时依旧以黄花为主,其余这些本应与黄花并列的分品种互相搭配,统称黄花梨。2012年,建宁全县境内建宁黄花梨种植面积约8000多公顷,以黄花为主,翠冠、清香等品种相互搭配。年产量达7.5万吨,年产值1.5亿元。
“那现在还有什么样的困难呢?”
“落叶病。”
的确,梨树的落叶问题,全中国都在为解决它而努力。
(五)稳中求胜志
我们沿着路返程。如今柏油马路早已经进入山村,甚至连果林中间都修建了方便运输梨子的石板路。
建宁县有几个镇,如溪口镇等几乎就是靠种梨发展的,梨子种得越好、卖得越好,果农收入就越高。由于近几年当地人都在想办法提高梨的质量,引进了低残留的化肥,同时,为了提高产业效率,也引进了类似水果分选机等的先进技术。当地农民的收入甚至有时都高过了县城务工的人。不过,我们看到烈日炎炎下他们仍在劳作,同时,与落叶病共存的,还有果类,品种结构的比例调整,产后商品化处理水平低,果品营销手段单一滞后等一系列任重道远的问题。
这里的情况也正是我国目前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只有继续稳中求胜,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质的跃迁。
我们渐渐走远,身后,果树茂立田野,果实依旧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