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和乡村共发展 人民与祖国同成长”——献礼祖国70周年华诞石台硒望实践小队口述史采访

发布日期:2019-09-17 访问次数:

石台古称石埭,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曾属吴、越、楚地。1949年4月24日,石埭县解放同年5月13日改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1952年2月,石埭划归皖南行署徽州专区。1965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石台县正式设立。因其“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环境和山洪的频发,石台县经济发展滞后 1986年被划为首批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7月25日上午我们采访了石台县著名企业天方集团的元老员工、池州市劳动模范——杨秀玲女士,请她为我们讲述在她在石台县加入天方集团工作的20年来,所见证的石台县与天方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点滴故事。

安徽天方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既是石台县支柱企业又是石台县元老企业,见证并随同这座小城发展。这些年石台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还是生态文明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依赖于政府的指导、人民的努力,还依赖于企业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奉献。

现任天方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杨秀玲女士告诉我们,历史不过50余年的石台县在90年代初还是很落后的:没有高楼建筑,没有现代公路,秋浦市场的二层“洋房”就是最起眼的建筑。加之夏季石台雨量充沛,县内并没有任何防洪措施,暴雨时秋浦河的水就会漫入房屋,当地人一觉醒来甚至发现痰盂就飘在床边,可以看出河道两岸人民的生活深受影响。

1997年,安徽天方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当时叫天然茶叶有限公司)成立。天方公司最开始生产八宝菊花茶,因找准市场空缺,打破了当时茶叶市场单调的品种格局,将茶叶配合中药材的保健功效,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上下的努力,2000年天方集团正式成立,党支部、工会也随之建成,公司的发展势态良好。而21世纪初期正是国内的下岗潮,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面临着一系列冲击,许多单位不得已进行重组,实行减员增效,因此引起大规模的职工下岗。许多工人下岗后便面临失业,此时,天方集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扩大招收工人人数,为石台当时再就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除此之外,在茶叶生产方面,天方采用“农户+基地+合作社”的模式。首先租用茶园基地,再返聘原来种植茶叶的散户除草、剪茶枝、采摘茶叶等,不仅把关了自家产品原料的质量,而且助力扶贫,给部分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带来了租金收益。

杨秀玲女士是2001年加入天方茶业集团公司的,在生产车间工作了五年,从事最基础的手工包装茶叶。2003年初随着技术进步,天方集团紧跟现代化潮流,购进了第一批喷码机。“当时大家都不会操作,可能因为我喜欢想问题,平常也表现得比较好学,厂长让我负责打码生产,还做了班组的组长。”说到自己,杨秀玲主任笑了笑。在打码的过程中,她接触到了公司的所有产品,这也给了她后来毛遂自荐成为成品库保管员的信心。而在成品库,杨秀玲女士也做了五年。五年间她没回过老家,有时甚至正月初二就开始发货。在岗期间她尽心尽力,客户一有需要,下雨下雪都无阻她发货,因此在客户中取得了很高的评价。2011年,杨秀玲被评为池州市劳动模范。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她被调到人力资源部,如今她是天方集团办公室主任和党支部书记。

在国家的财政扶持下,石台县不断发展,整体面貌有了极大的改观。县城里修建了平整的马路,挖凿起隧道以连接新城与老县城;一座座的舒适安全的楼房平地而起;1998年防水大坝的建成让堤后人民不用再为山洪担惊受怕。石台的发展有目共睹,工程的建设与改革便利了人民的生活、助力了企业的壮大。

天方集团也从未停止脚步,甚至一直走在发展的前列。 2001年集团就打出“健康”的概念,推出了有机茶,走在众多养生品牌的前面;2004年集团推出“雾里青”,塑造精品茶产品;2006年 “哥德堡号重返海上丝绸之路”,探寻沉船古物来源,天方集团提供史料,并邀请瑞典专家前来考察,证实哥德堡青花瓷茶正是雾里青的前身——嫩蕊,而后雾里青名声大震;2008年,集团将“挑担徽茶雾里青,徒步北京庆奥运”的雾里青拍卖善款全部捐赠汶川,为灾后重建出力。公司一步一脚印,紧随着党的方针,政府的脚步,为整个石台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汗水。

 

人民安居乐业,城市才会有生机。自从石台的富硒品牌推向全国以后,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来石台县康养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于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又直接拉动了石台的GDP。仙寓山风景区、大山村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原茶农将茶叶卖给企业或加入合作社出租自己的土地,用空下的时间去经营农家乐,又反过来将企业的成品农产品转卖游客,形成一条产业链,于是农民的腰包渐渐地鼓了起来。

石台人民与政府风雨同舟,石台企业与人民众志成城,人民、企业、政府互相依靠、互相发展。以天方集团为代表的企业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必定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落实党的指导政策方针,为乡村建设、脱贫攻坚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