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鄱阳的激情岁月

发布日期:2019-09-17 访问次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1962年开始有人提出要将上山下乡运动全国化地组织起来,1964年,中共中央为此特别设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为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 1969年许多年轻人因此下乡去农村。全国也开始有组织地将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去。从1971年开始,知识青年在农村的许多问题开始不断暴露出来,同时中共开始在城市中将部分工作分配给下放的知识青年。毛泽东的逝世使知识青年问题暂时被搁置。

1977年高考被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去。1980年5月8日,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10月1日中央基本上决定过去下乡的知识青年可以回故乡城市。

  

小队成员在乐丰镇采访时,意外得知,乐丰镇及其周边的多个村镇原为国营农场。在鄱阳湖开垦时期,曾有数千名知青来到鄱阳湖地区参与到垦荒运动。小队成员对这段历史瞬间充满了兴趣。通过了解,我们得知当地政府在茨山村建立了一座知青博物馆,我们便马上前往茨山村开始探访。

  

村口的一位老伯得知我们的来意之后,十分热情的向我们介绍那段过去的历史。鄱阳湖地区的知青遍及全国,但以上海和景德镇的知青为最多。上海的知青人数在两千人以上,景德镇也有上百人。数千名知青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陆陆续续来到了鄱阳湖地区,在鄱阳湖边上生活近二十年,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陆续返乡。鄱阳湖地区也成了这些在这里留下了自己最美好年华的知青们的第二故乡。老伯说,虽然绝大部分知青都返乡回城了,但是仍有少部分人因眷恋这片土地,而选择留下来。数十年过去了,镇上仍然有几位当年的老知青健在。老伯说,当年的知青过的都是苦日子,当地没有这么多的房子供知青们住,他们便自己搭起茅草棚,作为自己的住所。每天的工作量很大,主要以围垦为主。将一部分湖水用堤垸围住,然后将水抽干,原本的湖水就变成了种植水稻的农田。

  

改革开放后知青返乡,农场改制,鄱阳湖周边的农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土地的所有权仍然归国家或集体所有,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下放到农户手中。农户自负盈亏,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新世纪以来,各种新的农业合作模式出现。“公司+农户”成为了主流的发展模式。

一代人终将死去,但总有人正年轻。成千上万的知青来到陌生的土地上,将自己的华年献于祖国,献于这片热土。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