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暑期实践小队赴苏州市东山镇枇杷调研与科普

发布日期:2019-09-17 访问次数:

7月30日至8月6日,中国农业大学赴苏州东山绿色农业科普小队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循环研究院(苏州)和枇杷科技小院,于苏州东山镇杨湾、双湾等四个村开展为期8天的枇杷授粉调研与宣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一步发扬曲周精神“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朴素内涵,推广现有的生态化绿色种植技术,为苏州东山枇杷种植业绿色发展尽微薄之力。

  

实践期间,小队主要围绕苏州市东山镇基本农业现状、东山镇乡村振兴建设情况、当地枇杷产业的发展现状、当地农户对于授粉昆虫及授粉的认识程度以及保护意愿四个方向,通过座谈、问卷、走访、宣讲等方式进行调研。

小队首先同当地农业部门进行座谈交流,熟悉东山镇农业基础信息与各村发展现状,并参观东山镇枇杷科技小院试验基地,了解枇杷种植的相关技术。在此基础上,小队先后走进东山镇双湾、杨湾、碧螺以及莫厘等村与各村村委会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小队成员深入基层,通过走访农户和进一步的问卷访谈了解东山镇绿色农业、枇杷种植的情况,真实感受到了当地农户对实现技术提升、增产增收、乡村振兴等美好愿景的期待。此外,小队还前往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请该中心的郄老师就枇杷种植和授粉的相关问题为我们答疑解惑。

  

小队每日进行数据汇总、整理,重点剖析苏州绿色农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枇杷种植业的基本现状,分析当地枇杷种植业对于授粉昆虫、授粉技术的认知程度以及对使用蜜蜂授粉的接受度。

东山镇是著名的枇杷四大产地之一,据了解,东山镇现有枇杷1.92万亩,年产量近4000吨,优质枇杷价格可高达50元/斤,枇杷种植户依靠枇杷每年人均收入约2万元至3万元,甚至更高。此外,农户普遍间种茶树、杨梅、柑橘等来增加收入,当地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农户排忧增收。近些年来,东山镇依托电商服务,打造白玉枇杷品牌,销量可观,随着枇杷市场的进一步打开,东山枇杷种植的规模正在逐步加大。

枇杷种植业蒸蒸日上,依靠的是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优质的白玉枇杷品种,广大农户的辛勤劳作以及当地政府的支持。然而,当地枇杷种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枇杷易受冻害影响,减产严重;种植区域地势复杂,土地分散,田块多而面积小,不易集中管理,进行机械化操作;当地农户主要依靠传统经验种植,缺乏科学的技术引导;枇杷种植过程中普遍施用复合肥、农药,远远达不到绿色种植业标准等。

  

当地村民对授粉昆虫的认识非常局限,保护意愿也不强烈。甚至有部分村民对授粉昆虫的认知与科学相悖,认为蜜蜂等对枇杷生长发育有害,并对其进行驱逐、毒杀。村民敌视授粉昆虫的现象令人深思,有关授粉昆虫的宣传和保护力度还远远不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其中,为农民答疑解惑,号召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保护授粉昆虫。

根据我们的调查,东山镇乡村建设相对已趋于成熟。东山镇统一铺设柏油马路,规划有序;当地房屋几乎都是白墙黛瓦;太湖及其周围水系依据河长制进行管理,限制内塘养殖和太湖围网的规模;当地的枇杷、杨梅和碧螺春茶,以及太湖特产是当地农业发展的独特招牌,结合东山镇旅游产业共同发展;各村都设置了便民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健全;村里的领导阶层往往比较年轻且受过高等教育。东山镇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通过这次实践,我们顺利完成了一系列有成效的调研及宣讲活动,认识到枇杷种植的相关事宜,深入了解了苏州东山镇村民的内心想法,并在与相关专家的沟通交流中积极寻找解决农民所关心的问题的方法。小队将在返校后继续探索东山镇乡村存在的难题,争取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当地农民出策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