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家抒难感华夏,青年继承慰母心——记英雄母亲邓玉芬

发布日期:2019-08-04 访问次数:

2014年的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纪念仪式时发表重要讲话,期间,他提到,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在那场战争中不幸遇难的同胞们,我们永远缅怀他们、铭记他们。五年后的7月17日,我们小队来到密云区石城镇张家坟村学习英雄母亲邓玉芬的感人事迹。在邓玉芬老人的曾孙任宏伟同志动情的讲述中,小队队员被战争年代的人们为抵御外来侵略所作出的巨大牺牲深深地感动。

据任宏伟介绍,1933年,日军的侵略打破了邓玉芬一家的宁静。日军在村里推行奴化教育,妄图使村民忘记自己是中国人。邓玉芬暗自发誓一定要将日军赶出中国。1940年,云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支游击队——白河游击队在猪头岭成立,邓玉芬毫不犹豫地将丈夫和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相继送到游击队,并在第二年说服四儿子和五儿子参加了民兵组织。几个儿子都谨遵嘱托、奋勇杀敌。大儿子荣升为连长,二儿子也担任了机枪班班长。

随着抗战形势日趋激烈,噩耗接踵而至:大儿子在攻打日军炮楼时冲锋在前,被日军打中腹部,伤势过重甚至肠子流出,在家养伤期间因听闻父兄被害的噩耗,情绪激动导致伤情恶化,不幸离世;二儿子在行军过程中,由于长时间剧烈运动导致“炸肺”,后因医疗条件太差而牺牲;三儿子在作战途中与部队走散(后坚持与日军周旋,抗战胜利后几经辗转回到家乡),下落不明;丈夫、四儿子、五儿子为保护受伤的游击队长任永海而被日军发现,丈夫、五儿子当场牺牲,四儿子被抓进鞍山监狱,在狱中被戕害;七儿子当时年幼,日军搜山时,为了不暴露八路军伤员,情急之下邓玉芬扯下一大团棉絮硬生生地塞入他的嘴中,并用手牢牢地捂住他的嘴,最终日军没能找到他们,但当邓玉芬将棉花从小儿子嘴中取出时,小儿子已奄奄一息,不久七子连病带饿死在了妈妈的怀中。抗战胜利后邓玉芬将家中仅剩的六子送上了解放战争的战场。最终六子在密云牺牲。

据了解,1958年,密云区修建水库,任宏伟同志的父亲也参与修建工作,并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的称号。任宏伟同志担任张家坟村委副书记一职,近期更是与整个村委一起为落实密云水库防汛工作奋斗在一线。任副书记认为自家的先辈们只是在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在提及对后代的传承时,他认为“不能给老祖宗丢人”,“从小父辈就是用行动教育我们的,现在我也这么教育孩子”。从任副书记的话中,我们看到了邓玉芬老人那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在这家人祖祖辈辈的血脉中流淌。

在聆听了老人的英雄事迹后,队员们被邓玉芬老人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打动,这本可以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可如今只剩下任副书记一家。老人为了抗战倾尽所有、舍小家为大家。这是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诚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正是因为榜样的带动,才促使千千万万的人民投入战斗,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聆听了老人后人对祖辈精神的坚守和传承后,我们明白“邓玉芬”是一种精神,它指引着人们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英雄!我们坚信,“邓玉芬”早已化作一种精神,指引着人们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奉献。我们必须把英雄们的精神传承下去,把榜样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没有饥饿、没有战争,但我们面临着新的考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为了更好的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不仅要永远缅怀、铭记在那场战争中不幸遇难的同胞们,更要充分发扬以邓玉芬精神为首的为了大局牺牲小我、勇于奉献的伟大斗争精神,在新的时代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