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了贯彻和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党支部与植物保护学院本科生第四党支部以“全覆盖,双提升”大学生党支部建设为媒介实施共建。杜金昆处长为指导老师,指导第四党支部党员组建的“假期农校”实践小队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进行苹果产业调研。
盐源县属于国家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南沿,交通不便、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苹果产业成为当地特色产业。2019年7月13日至7月19日,“假期农校”实践小队主要对盐源县苹果产业的概况、种植模式及发展前景进行调研。
首先通过盐源县农业农村局宋局长的介绍,小队了解到全县苹果产业的整体概况,苹果种植面积约41万亩,年产量达50万吨,年产值达20亿元,占四川苹果总产量的70%,带动了盐源县大部分乡村农户脱贫致富。盐源是世界公认的7项生态指标都符合苹果的优生区域,主产区均在海拔2200米―2800米之间的盆地内,具有多日照、半干旱的冷凉高地气候特征,具有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低、日温差大、全年无霜期长、冬春干旱、夏秋雨量集中以及雨热同季、日照充足的立体气候特征。盐源苹果皮薄、肉嫩,口感香甜脆,果大、色鲜、味美、无污染。盐源苹果在2010年被国家质检总局评审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3年获得“四川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认定。
为深入了解当地苹果产业现状,小队在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卫城镇、棉垭乡和干海乡等采用不同种植模式的苹果基地参观学习。
盐源县苹果种植模式主要有三种:传统实生乔砧种植模式、现代矮砧自根密植种植模式以及少量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中间砧种植模式。小队在实践中主要参观了沁园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苹果基地,该基地应用现代矮砧集约化高效栽培模式,达到一年建园,两年试花,三年丰产优质高端苹果的目的,目前在盐源推广矮化自根种植模式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但在实践中小队注意到盐源主要还是采用传统实生乔砧栽培模式,并且苹果园分散零碎。矮化自根种植模式前期投入成本较高,普通农户难以承担,因此先进栽培技术推广十分困难。但推广矮化自根种植模式仍然是盐源苹果发展、振兴的必经之路。支部小队党员为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入农村与当地农户交流讨论果树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当地传统苹果园中苹果腐烂病较为严重,而农户处理病斑方式并不科学,小队向农户介绍圆润菱形切口代替原来的长方形切口,利于伤口愈合。同时小队和农户一起交流像褐斑病和斑点落叶病的区别,还发现了草地贪夜蛾,具农户介绍是最近几年才传到盐源的。除此之外,小队和沁园合作社技术人员一起和农户交流新旧种植模式的差异,普及新型种植模式的相关知识,例如新模式利于机械化操作、苹果品质高、前期投入成本高,传统模式不利于机械化操作、苹果品质低、前期投入较低。还有像如何管理肥水,如何进行拉枝,如何防治病虫害等等,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受到当地农户对小队的认可。
此外,中国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党支部和植保本科生第四党支部对接共建,方便支部小队整理有关2019中央一号文件、三农等相关信息,根据当地情况提炼重点。支部小队在调研参观当地农户果园期间,为农户介绍相关信息,例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不同于以往,会给农村带来什么改变,农名将获得哪些利好等,并将纸质版装订成册共发放11册给当地农户。达到从内在传递农户新发展理念,扶贫先扶志,让乡民有更大的信心与动力发展自己产业的目的。通过此次实践,小队的党员更加坚定了努力成为“一懂两爱”的三农人才的决心。
小队也在此次实践活动中,用PS软件设计出体现当地苹果特色的包装箱,为汪家山村制作百度百科资料,同时收到当地农户和合作社对小队的认可和好评。从而践行“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
2019年是盐源县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凉山考察中便强调要发展适合当地发展的生产项目。盐源苹果产业为当地脱贫攻坚做了重要贡献。通过此次调研小队成员感慨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层面来说,盐源一定是一个富饶之地,拥有美丽山川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交通不便,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最后小队相信通过相关政府部门和当地农户们共同努力,提高盐源苹果品质,增加农户收入,苹果产业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当地农户的致富产业,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将实现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