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故事——爷爷眼里的桑岗村——“图说村庄 感悟革命精神”赴河北省易县实践小队

发布日期:2019-08-22 访问次数:

桑岗村坐落于河北易县的西部,距离北京170公里,距离保定仅60余公里。单凭记载中的桑岗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今天,在许爷爷的带领下,我们详细地了解了这里的历史与文化。桑岗村现在的常住人口为七、八百人。现主要种植玉米、红薯等高产的农作物。                           

故事1—石门

早在前几天的访谈时我们就已经发现桑岗村底蕴之深,今天当我们谈到村子的文化时,许爷爷异常兴奋,他带我们走了许多村里的老房子,探寻它们留下的乡村文化的痕迹。爷爷带我们走到几处老宅子门前,细细为我们讲解当时大门的构造,每户人家大门两边必有一对石墩子固定,而墩子上也都刻着特殊的花纹,每一处花纹也都是有着特定的含义。墩子整体呈狮子壮,也蕴含着镇门守家的吉祥安定之意。那时的门前没有水泥台阶,而是山上拉下来的厚重结实的青石板。现在大家都住上水泥砖房屋,但这些石墩和石台阶却得以保留,村民们仍将原来的石墩和石板房在房前的墙边而不是直接丢弃,这是一种文化保留的象征,同时也体现出桑岗村人民对于自己特有文化的自豪与坚守“家族越兴旺,家底越厚实,谁家的墩子就更大、更高”爷爷为我们讲到,“在当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据称,在人口本身便不多的桑岗村,当年的大户人家就有30多家,这些都在独特的建筑历史中得以体现。

 

故事2—奇山

看完了村子的老建筑,我们下午来看村子周围的环境。桑岗村可谓是四面环山,村子就位于山谷的一侧。许爷爷把我们带到他家门前,正是全村观景的最佳位置,周围的群山美丽一览无余,爷爷指着南面的山给我们讲。有两处形状特别的山顶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是一处分叉的山顶,就像是用来放毛笔的笔架,象征村里人才辈出,文化传承,而事实也确实如此。第二处山顶像极了清代做官人帽顶的尖儿,不同材质的尖代表着不同的官品、不同的能力、地位,桑岗村确是出过许多文人和清朝时赴京做官的官人们,说这里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宝地毫不为过。

 

 故事3—“全能”的爷爷

单讲村子本身还有些片面,我们还要了解村子的人们,许爷爷无疑是桑岗村老居民的代表。爷爷年轻的时候就爱搞文艺,逢年过节时村里的各种演出,全都由许爷爷负责导演、安排,深受大家的欢迎,甚至还到其他村去表演。在村里还有大队时,许爷爷自学成才,当上了大队的会计。在那个物资匮乏,很难受到完整教育的年代,他还努力的通过借阅、抄阅等方式浏览了许多优秀的书籍。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他都看过多遍,那时还做了笔记。甚至后来有外国友人来桑岗村考察,爷爷还自学了一些常用英语,给他们当起了导游。不愧是宝地桑岗村,杰出桑岗人啊!

希望爷爷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人来到桑岗、认识桑岗、热爱桑岗,让这片土地上的精神和文化得以最好地保留与传承,让这里的故事为更多人所知,激励代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