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发展学院 李思嘉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在这个孕育生机的季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九个“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精准部署,对于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号文件要求,要继续坚持发挥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作用,通过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和加大政策保障与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三项重点工作的开展,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靓丽答卷,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坚定的步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密不可分。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农业始终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命脉,让人民吃饱饭也是历代统治者必须解决的问题;近百年的反抗历史中,农民始终是改革与革命的坚实力量与基础,促进乡村建设成了乡建派孜孜追求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率先支持工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在我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长期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也是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最为生动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始终是事业的核心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当前,乡村振兴是“三农”领域的重点工作,根本目的在于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必须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忘初心与使命,做到一切为了农村发展、一切服务农村治理、发展成果由农民群众共享。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三农”事业发展更需要一支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实施“神农英才”计划,打造一流的农业科技领军队伍。在“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时刻,解决好保基本的粮食供给“够不够”问题,保多样保质量的“优不优”问题,突破前沿争尖端、抢占创新制高点的“有没有”问题,都离不开人才支撑。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到了非壮大不可、非强健不行的时候。同时,由于长期以来乡村中青年和优质人才的持续外流,广大农村地区也急需各类新鲜的血液与力量。“三农”事业的发展需要拓宽人才来源来激发振兴的源动力,尤其需要的是拥有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农科学子。
强农兴农为己任,稼穑青年勇担当。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培育农业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从这里走出的学子在各个战线上为三农事不懈奋斗。忆往昔,一代代农大学子不改朴实与奋斗的底色,有的长期致力于攀登学术的高峰、有的长期扎根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与岗位,都在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与富庶之梦不遗余力地努力着、奋斗着。看今朝,农大学子更是始终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锐意进取、笃行不怠。农大青年参与社会实践调研的身影活跃在全国各地的田间地头;躬耕砺读、投身劳动的汗水滴落在作为劳动教育基地的涿州教学实验场里;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笑容也永远留在了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和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的纪念册上。走进中国农大的校门,就是开启了终身相伴的稼穑之缘;走出中国农大的怀抱,就是踏入了为实现乡村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接力奋斗的新征程。
乡村振兴的未来,辽阔而美好,任重而道远。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我们定能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农村不仅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更是青年一代施展才华抱负、实现人生理想的广阔舞台。踏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农大青年当有舍我其谁的担当,牢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谆谆教诲,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努力成长为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为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