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殇·思:勿忘国耻 维护和平

人文与发展学院 丁一帅

发布日期:2022-04-08 浏览次数:

痛史难忘,汲鉴既往。历史的齿轮又转过84年,刻在岩石上的痕迹会在风烟中被磨灭,镌在灵魂中的伤痕却从被舐平。

在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仿佛能听见当年凄厉的防空警报响彻南京城,撕裂开近代历史最黑暗的一角。长达40天的大屠杀,超过30万的受难生灵,血与泪构筑起的历史,伤与痛汇聚成的回忆,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每一次触及都让人痛彻心扉、不禁潸然泪下。

默哀沉思 铭记惨痛历史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侵华日军一手制造的这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199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立遇难者名单墙,上面镌刻着3000个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姓名,象征被日军屠杀的30万同胞。此后又经历多次增刻,2019年11月,纪念馆新确认的一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名字被镌刻在墙上,成为第10665个名字。

历史是最诚实的记录者。历史从不会被忘却,即便是有人企图抹平历史的伤痕,也会被历史碎片中訇然碎裂的枪炮声和血腥气所遏止。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任由历史虚无主义蔓延,是对中国人民民族性的亵渎。警钟长鸣之时,当缅怀逝者,铭记历史,负重前行。

历史是最有效的清醒剂。历史从不能被抹杀,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是由人民的血泪写就的,当我们抚过每一个个白纸黑字的字眼,都能遥想到那一个个不屈的脆弱的随风飘散的生灵和他们倏忽间的泯灭,都要时刻警醒自己肩上的中华民族复兴重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历史不会因个别人的“忽视”而消失,历史会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历史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国家公祭日以国家名义强化“国家记忆”,坚定了爱国热情、拥党信心,凝聚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警示醒世 凝聚民族力量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默哀追思、痛定思痛后,我们更应反思历史的悲剧如何不再重演。历史和事实告诉我们,和平不是等来的,不是恩赐的,是主动争取的,是努力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中国的近代历史是刻着屈辱烙印的,是未能实现和平的,即便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期望的并为之努力的和平,最终也化为泡影。深耕其中缘由可得知,和平是建构在国家综合实力上的,整个近代中国的苦难都来源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现代当前的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铭记历史,也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近代中国的历史是惨痛的,当日本铁骑践踏中国山河,在南京制造了三十万无辜生灵的屠杀,祖国风雨飘摇之间,中国人民从未屈服,展现出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如今一个阔步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作为青年学生,未来也会离开学校,奔赴祖国的各个不同展现,必须要意识到我们的事业是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联的。

以史为鉴 助推世界和平

“和平大钟”钟声回扬,振荡起每一位中华儿女爱好和平的胸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上所指出的,“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今天我们纪念死难同胞、铭记那段屈辱历史,就是要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珍惜和平、捍卫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意志。

历史铭记于我们心中,时代秉承在我们肩上,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让我们时刻铭记历史的惨痛教训,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