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穑镇安小队——钱威

发布日期:2018-09-09 访问次数:

    一堂堂课、一场场讲座、一页页讲义,大概是我们在学校期间吸取知识的主要方式,而到了暑假,离开了系统化、规范化的学习模式,广阔的祖国大地则成为了万千大学生们的成长课堂。

    这个暑假,没有例外地,调研实践成为了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跨学院、跨专业地组成了一个“稼穑镇安”实践小队来到了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进行为期七天的调研。作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下乡调研对我来说好像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但每一次的调研总能带给我很多不一样的体验,总能让我了解到更多人间酸甜苦辣,总能让我觉得自己对这个偌大的世界、社会又多了一点点认识。

    这次镇安调研,是真正意义上我们独立完成的一次下乡实践活动。从前期的主题选定、方案设计到与县、村政府对接,全是由小队成员齐心合力完成的。但凡有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这次实践都可能不会这么顺利地完成,但我们做到了!镇安调研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工作扎实,易地扶贫作为我们最重要的主题:从与政府、相关干部的座谈,到入户访谈,实地参观扶贫工厂、移民搬迁点和老旧宅基地,我们一个也没有落下。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的调研日,当天调研结束之后我们还会对开展总结会议,忙忙碌碌可以说是我们这七天的常态。但小队的成员并没有一句抱怨,而是分工合作地将所有任务进行地有条不紊。该工作时我们绝不懈怠,但该愉快玩耍时我们也很放得开。虽然说,部分队员在调研之前是完全不认识也没有接触过,但大家感情升温很快,趣味相投,七天的相处愉快自在,给原本乏味枯燥的调研增添了不少色彩。

现在回想起来,七天的光景过得飞快。从火车缓缓驶入这座山间小城开始,我们与镇安的关系便不仅仅存在于认知之中,更留存在了每个人的生活印记里。

秦岭脚下,高山环绕,河流穿行,静谧安宁,这是这座俗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小城留给我的第一印象。虽然我一直都很想找个机会去这山顶的古寺中饱览山城风光,但无奈实在没办法从紧凑的调研行程中抽出空来,毕竟调研才是我们的重头戏。7月28日我们小队“胜利会师”;29日与县干部进行行程确认和对接,获取各个村镇的联系方式;30日正式展开调研,来到永乐镇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入户访谈;31日与8月1日两天到云盖寺镇针对其特色民俗旅游,以及易地搬迁户和扶贫工厂展开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访谈。2日与县政府移民办、扶贫办开展座谈会,更全面地掌握了易地搬迁的基本政策及开展情况;3日我们翻山越岭来到了铁厂镇,同样进行了入户访谈,还走访踏查了搬迁户的安置小区和老宅基地。

    在整个过程中,我对国家的易地搬迁扶贫政策有了更多的了解,对陕南扶贫工作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也品尝到了更多的人间四味。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在云盖寺镇的一次入户访谈。那一天,我们在对搬入安置小区的居民进行入户访谈,其间遇见了一位徐阿姨。徐阿姨的家庭情况说来实在让人心疼:老伴自小腿部落下了残疾,儿子又在意外中脑部严重受伤,现在也还处在恢复期,而媳妇丢下了受伤的丈夫和年幼的孙子早已离去,可孙子又还在上小学。可以说,家中的经济来源和劳动力极为短缺,所以徐阿姨一个人挑起了照顾老伴、抚养孩子、赚钱养家的全部重担。在听徐阿姨讲述她的故事的过程中,我的心一直被揪的死死的,我看得见她眼中噙着的透亮泪水,我看得见她紧攥的拳头,我更看得见她身为妻子、母亲和奶奶的坚强和倔强。哪怕生活似豺狼虎豹地想把她吞噬,她也从来没有放弃过生活下去的希望:她主动拜托政府找来街道清洁的工作,四五点摸黑出工,中午才能回家给孙子做饭,每天省吃俭用,也要还下儿子的医药债。访谈中提起当前的政策,她还不住地感慨:国家政策变好了,比她小时候能享受到的多多了。人的年纪大了也别无所求,只希望孙子健康成长就好。诚然,国家在扶贫攻坚方面是下定了决心的,扶贫政策比起数十年前不仅力度更大了,也更为细致和完善。而除此之外,我发自心底地为徐阿姨本人而感动: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选择意外的发生,但却可以选择面对意外的态度。“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想徐阿姨就是这样的人。每家每户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而这每个故事都让我反省自己,都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

除了故事之外,七天时间,我们访谈了很多户,实地观察了很多处,我们其实能从老百姓的面容、话语中感受到,他们对现今的政策是满意且感恩的,国家的扶贫政策在方方面面为贫困家庭改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帮助着这些家庭向好的方向走去。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易地搬迁后的就业问题和生活成本的激增最为突出。安置户从老宅搬迁过来之后就业难以得到保障,而生活成本的显著增加使得搬迁居民连呼住不起小区房,想回老宅居住。而同时,扶贫车间又因为招工难,政府对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不够持久,使得扶贫车间入驻困难,已入驻的却有一部分面临倒闭。几者之间的矛盾一时之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使得贫困户自主就业脱贫陷入困境。我们也明白,扶贫车间这种模式初衷是好的,但建设起来却略显无力,由于模式较新,其建设仍处在摸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并且后续的配套支持政策也没有及时跟上,可以改善和发展的空间还有很多。另外,相对之下的,生活成本的陡增使得部分年纪较大的老人并不愿意从老宅搬出,在他们的观念中:老宅不需要交纳物业费、水电费,也不需要花钱从菜市场上买菜做饭,一切都可以依靠自给自足来过日子。而住在楼房内,干什么都需要花钱,他们认为无力负担也不习惯去为此负担。我们对这种想法表示理解,但也在想若人人都还是保留着这种想法,那脱贫工作势必会更为艰难。

    或许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更深层次挖掘的也很多,但我依旧感谢这次的实践经历带我领略到了陕南农村的乡村实景和政策现状,好的坏的,优秀的不足的都是体验都是收获。很多时候,访谈完一户,我们收获到的不只是政策的实施情况、居民或高或低的评价,而是一个个蒙上了灰的故事,一次次重新认识社会、反思自己生活的机会。

我们无声而来又匆匆离去,真正能为当地、为居民所做的或许太少太少,可却不能放弃。有时候累了、走不动了、嗓子撕了的时候看到文化衫背上醒目的绿色大字“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我又重新燃起了前进的动力,到了大二了,我发现自己对校训的领悟也越来越清晰了,我明白这是学校的期待,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会为之努力着,期待能在国家发展进步的过程中留下些许独特的青春印记。

这次的调研不仅再一次帮助我夯实了所学的学科知识,丰富了社会实践的经历,拓展了课堂之外的世界,更让我结识了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们。七天时间,我回首才发现:成长是最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