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5日,一支成员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人发学院、水院、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七人队伍赴黄岛区前尹家沟村进行为期八天的实践调研活动。在队长赵鸽的提前联系与安排下,小队七人顺利抵达前尹家沟村并受到了村主任王本阳的欢迎与招待,与村主任进行一番良好沟通之后,小队正式安顿下来。
在实践活动展开过程中,一行七人首先前往了前尹家沟村村委会。队长赵鸽首先向村委会成员阐明此行目的:感受前尹家沟村的传统文化,挖掘村民口述史中蕴藏的村风内涵和民俗历史,希望能将前尹家沟村宝贵的历史文明记录、整理并保留下来。村委会成员对小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表示愿尽力配合小队展开此次实践调研。这既展现出了前沟村村干部对中国农业大学下乡实践同学的热情与支持,同时也是对村庄历史文化的尊重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
通过与村干部的沟通,我们了解到前尹家沟村人口变迁历史及现状:明朝伊始,经过连年战乱,山东地区人口锐减,人口稀疏。国家为平均人口,出台人口迁移政策,促使全国人口密度区趋于平均。在这种政治历史背景下,江苏赣榆县的王姓于洪武二年家族举家搬迁,来到山东省的栗杭店子村,落户安家。明朝万历年间,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壮大之后,王氏族人其一分支随王守光迁至尹家沟居住,子孙繁衍而立村(原尹家沟村尹姓民迁至张家楼村),更名为前尹家沟村。自此,该王姓支族便定居于此,直至今天。目前村共有332人 、117户人家记录在册,随着年轻人进城务工、学龄儿童跟随父母居住所带来的人口迁移,村中实际住户90余户,基本为中老年人。村民主要以务农为生,有着自己的土地种植方式,以玉米、花生、小麦等为主要作物,大多用于自给自足的生活。
大致掌握村中情况之后,小队调研初步展开,收到了来自村民的热情回应。通过与村民们的亲切交流逐渐了解了村庄各方面的发展史与流传民间的神话传说。根据村干部和村中老人介绍,前尹家沟村村子的历史界定主要依照村中一棵松树的年轮推算。相传自建村开始该松树便已存在,后来由于某种原因,松树被拦腰砍断,便有了前尹家沟村民根据松树年轮推算村子历史。村中还残存当时的老房子和古树。根据村民介绍,老房屋的存在已有200多年历史,古树更是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民俗文化方面,当地流传着藏马山、“鸡冠子石”、东庙、七井等故事,并在历史习俗方面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比如三月三过神仙、六月六上供天、七月十五过鬼节等习俗,有着“买个勺儿,活个老婆儿;买个箢子,活个老汉儿”等寓意祝福的俗语。
除此之外,在前尹家沟村王本鑫大伯家中,小队成员接触到了王氏族谱。辈分作为古时村民区分长幼尊卑的一种手段,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据了解,王大伯手中这本族谱是1962年前尹家沟村与后尹家沟村共同配合下,由后沟村一位秀才主笔完成的,整理了自民国八年至当时的王氏族谱。族谱中记录了由当时文人指定的后续十二辈人名中代表辈分的字眼:立本喜敦孝敬,奉先纯尚真诚。这些字眼分别代表着自立、克己、喜乐、敦厚、孝顺、尊敬、奉献、勇敢、纯真、高尚、真挚、诚信等含义,体现着祖辈对后辈的谆谆教诲与厚望寄予。
随着调研深入,小队接触到更多村中的典型人物。在树荫下,小队成员将94岁高龄的抗战老兵王爷爷围坐一团,听他讲述自己自小立志从军报国的愿望与历经解放战争和国民党清理行动的回忆,令我们敬佩不已;在青岛胶南的王台,小队拜访了村中的一号人物——胶南恒安公司轴承油漆店的老板王君立。今年52岁的大伯从16岁就离开前尹家沟村入世谋生,经历过摸爬滚打,直到1994年选择自主创业经销油漆,才逐渐走上致富之路,成为知名的农民企业家,并完成了自己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的心愿。
“没什么特殊的想法,只是想为村里百姓做贡献”,提到出资修路时,王大伯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因为通向村里的路只有一条土路,每逢下雨道路泥泞,来往车辆无法通行。2016年村干部们向上级申请拨款重修,却一直得不到批示。正巧赶上大伯回乡上坟,得知此事,爽快同意出资修路。正是有了这条新路,便捷了村里与外界的接触,进而改善了村民的生活。
八天的实践调研让小队一行七人体会到乡间生活的疾苦与调研的不易,而伴随着前尹家沟村天然悠闲的乡野风光与质朴热情的村风民风,真挚与脚踏实地的感悟、热情与宁静致远的并奏也在潜移默化中走近小队成员,让他们真正有所体验、有所思考、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