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勐宋村的茶产业扶贫考察,中摄班赴西双版纳社会实践小队一行辗转300多公里,终于在傍晚时分赶到勐腊县河边村,开始了为期五天的调研工作。
随着汽车穿过翠竹掩映的山路,一座座精致整齐的多层木楼逐步映入眼帘,红砖步道、村容整洁、花香处处,俨然一个度假村的模样,眼前的一切不禁让同学们惊诧欢呼,曾经一个偏僻落后的瑶族山村,是如何成为这恬静隽美的新面貌?在桥头的小云助贫中心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完成这巨大转变的关键人物——李小云教授。
李老师热情地与实践小队成员一一握手,并带着大家一同参观村庄外景。在村中的小路上,李老师一边向我们介绍村里民居的建设情况,还不时地和村民打招呼。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体验瑶族村庄的生产生活、充分了解河边村的发展现状,多观察、多感受,多拍好照片。同学们带着新奇和疑问分别入住各家农户,参与村中的文化生活、体验农业生产、访谈、拍摄……连续的辛劳带来了满满收获。
通过几天较为深入的了解,大家发现,河边村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有如下三个因素:
一、“政府+公益”模式助推精准扶贫
与诸多的贫困村落类似,河边村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土地匮乏,教育和医疗投入较大是该村陷入长期结构性贫苦的主要原因。政府也曾下大力气扶植当地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但成效并不稳定,村民的惰性很强,“等、靠、要”的心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扶贫效果。
2015年,李小云教授只身一人,来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腊镇,走访了许多少数民族村寨,最终选择了这个具备典型贫困特征的瑶族村寨,并驻扎于此。李小云教授用他二十多年的扶贫理论和实践经验,在这个遥远偏僻的瑶族村寨开始了精准扶贫的新实践。
李小云教授认为,在当前的扶贫工作中,光有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需要解决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就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一线,在最后一公里精耕细作,综合解决困扰已久的贫困问题。首先,李小云老师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注册成立勐腊小云助贫中心(简称“小云助贫”)。2015年5月开始,小云助贫中心向社会招募志愿者进村展开规划工作,先后有1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志愿人员来到河边村开展志愿服务,扶贫团队针对性的提出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景观绿化、住房改造、公益型社区建设、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扶贫规划,并被正式纳入勐腊县精准扶贫脱贫规划。
“小云助贫”对河边村的系统规划,促进了政府扶贫资金的快速实施,一条七点五公里的水泥路修入村中,彻底解决了物资运输问题。村中的道路规划、护坡设计乃至每一户民居的位置、布局无一不凝聚着李小云团队的智慧和心血。伴随着政府扶贫资金的高效运行,一座座既保持原有民族风貌又深具现代审美观念的干栏式民居一个个拔地而起,河边新村面貌一新。在小云助贫的计划中,村民们的积极配合也是扶贫资金能够顺利执行、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保障。
第二、参与性扶贫激发乡村行动能力
村组长卢学明记得第一次见到李小云教授时,李老师问他,你喜不喜欢我?卢答道,喜欢。李老师接着问:那你信任不信任我?卢说“信任啊!”“好,那我们一块干!”就这三句话,开辟了学者和村民相互配合,学者主导、村民参与的河边村重建之路。规划出来,“小云助贫”首先组织村民成立了有12名村民组成的“发展工作队”和10名平均年龄在22岁的“青年创业小组”,由这两个团队来形成村内的核心骨干力量,调动其他的村民积极的参与,发展生产、创业脱贫。
“小云助贫”大力度对瑶族传统干栏式建筑进行重新设计和布局,突出民族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风格;使原本的一或两层的民居改建为三层或四层,并增高举架,调整内部结构布局;将现代化的厕所和厨房融入到新民居中,同时在每间民居中嵌入性的设计一间客房,为之后的休闲旅游打下基础。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开始是很难得到村民的一致响应。“扶贫必扶智”,李小云老师带着“河边青年创业小组”青年人到河北、北京等地参观学习,让他们对现代居住方式、休闲式旅游有了亲身体会,也激发起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建设新居,李小云教授和“小云助贫”团队在村中长期驻扎下来。李老师请来熟悉木楼建筑的技术工人在村内首先建设示范房,置备建设工具;与技术工人一道,边建设示范房,边培养农民掌握建房技术。在李小云教授的带动下,村民在政府每户6万元贴息贷款的支持下,利用原有房屋的老木料,边干边学,热火朝天地开始了河边新居的建设。一些村民不但自己掌握了盖房技艺,而且将原有设计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和创新。我们走入每一户民居,都会发现各具特色。李小云教授积极争取公益资金,先后筹集社会资金二百余万元,为每一户村民建好一间“瑶族妈妈的客房”,并亲自设计每间客房的布局和内部设计。长期驻村的宋海燕老师跟我们说:“这里的每间客房都凝结着大家的智慧,我们不但要负责客房的装修,购买各种灯具、床铺用品,还要跟村民们讲要怎样摆放物品和如何清理客房、如何和客人们交流。”目前,已经建好的客房有四十五户。我们也充分体验了这种“嵌入式”休闲旅游——虽然每家只能接待2-4人,但可以充分与主人互动,了解他们的文化风俗,充分体验当地的生产生活。“瑶族妈妈的客房”逐步建成两年来,已经接待了诸多的国际会议、学习参观团体和学生夏令营等。据了解,仅客房收入一项,每户村民每年便可获得一万元左右的收益。村民们重建新居后不但改善了生活条件也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村民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意识在围绕房屋重建的扶贫行动中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三、新居建设促进村民思想转变
在新民居的建设过程中,“小云助贫”这种参与式的扶贫方式不但加快了河边村脱贫的步伐,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在村民建造房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青年骨干已经成为建房的一把好手。技术骨干被逐步培养出来,广大村民的参与性极大提升。这种参与意识的显著体现莫过于卫生意识的增强。我们每天早上起来,总有村民在路上打扫卫生,垃圾被放置到专用的垃圾桶中,房前屋后种植更多的是花草,猪早已被搬入村边的集体猪舍,还没搬走的一些小鸡也被圈养起来。村中道路上很难见到畜禽粪便,也闻不到一丝味道。新居卫生间都具备热水供应,村民们下地回来能够及时清洗,每日都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目前,小云助贫正在为每户村民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厨房,政府也聘请专业厨师到村里培训厨艺,让村民改善生活品质的同时也具备更好的接待能力。一些村民开设的厨房餐厅,受到包括我们在内的很多访客的好评。村民们为三年来村中发展的变化喜不自禁,但大家也没有坐享其成,村中的每一天都发生着变化,每个村民都在为自己和村庄的明天思考着、行动着……
李小云教授和他的“小云助贫”团队,通过三年的参与式综合施策,逐步培育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经营、自我发展的脱贫能力。目前已经进行”雨林鸡蛋“营销、中药丹参种植等产业扶贫方面的尝试,试图利用好当地的热带雨林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人居建设取得不凡成就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成果,开拓产业扶贫、生态扶贫领域,形成人人参与的公益型乡村治理模式,彻底改变贫困乡村服务和治理的落后局面。李小云教授和他的团队还在继续努力和不断探索着。
正如五天来小队成员的亲眼所见和切身感受,河边村现在已经建成为一个有完善基础生活设施、村民收入稳步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的新村寨,是云南少数民族村寨脱贫攻坚中的先进典型。“小云助贫”这种高校学者参与到政府扶贫工作中并引入社会公益力量的方式,在云南一隅的河边村获得了喜人的成就,成功解决了扶贫攻坚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也为我们这些农大学子走出校门,了解我国农业农村现状和国家扶贫工作提供了绝佳窗口。在我们看到这些喜人成就的同时,也深以自己是农大学子而自豪。几千里西南边陲的社会实践之行坚定了大家对乡村脱贫的信心,而我们农大师生也必将在祖国的扶贫攻坚事业中大有可为。
滇情农意——中摄班赴西双版纳社会实践小队师生十人远赴滇南,深入山区,开展为期二十天的社会实践,大家用自己的镜头和笔触,拍摄和记录下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的扶贫成果。回校后,将会以摄影展的方式将实践成果尤其是河边村三年扶贫取得的成就用图片的方式呈现给广大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