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中农大学子沈丘之行

发布日期:2018-08-22 访问次数:

为了响应中央政府提出的“扶贫开发”政策的号召,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打响脱贫攻坚战”的精神,担负起“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教诲。2018年8月,中国农业大学赴沈丘调研小分队赶赴河南,来到位于河南省东部、颍河中游的沈丘县。

2号早上,风和日丽,碧空如洗,我们驱车到达了沈丘县的扶贫指挥中心。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居颍水中游,豫皖交界处的沈丘县,是周口市的东大门,也是豫东南和皖西北交流的重要门户和物资集散地。

“因病因残人口占到我们县总贫困人口的70%,这些家庭就缺乏主要劳动力。”扶贫指导小组的王书记向我们介绍到,“沈丘地处平原地区,生产能力比较低,很多人外出务工,我们县总人口140万,就有接近60万的人外出务工。”“我们脱贫是要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并不是提高生产总值,我们的目的是增加留守妇女、老人等贫困人口的收入,对于那些富裕人口,增加他们的收入,县总的生产总值也高了,但是老百姓穷的还是穷,这贫还是脱不了。”

“扶贫扶什么?怎么扶?这就要在精准上下功夫,去给贫困户送米送油送面,看上去是很关心群众,贴近群众,但是这种有重复性、周期性的行为没有任何意义,群众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提高。所以我们推出了扶贫车间、爱心超市等项目来帮助困难群众。”王书记向我们介绍了沈丘建立的相关扶贫项目和各个村的基本情况。

图1:队员在扶贫指挥中心合照

实践活动的后六天,我们随政府工作人员走访了几个扶贫效果突出的乡镇,对他们的扶贫成果进行了考察。“我们这里的车间是外来公司承包的,产品销路也很广泛,生产的服装可以销往京东、淘宝或者是海外等多个公司。”纸店村的村干部告诉我们,他们村还建有一片太阳能发电站,用以提供当地产业的电量,甚至可以盈利数万元一年。

图2:纸店村的扶贫服装车间

接着我们走访了卢庄村,参观了他们建立的产业林和基层党政建设。这些产业林主要被外出取得成功的本地人所承包,雇佣贫困户耕种、收割粮食,这也直接增加了群众收入。

在付井镇赵口村,我们到一些贫困户家里进行了走访。家里的老人讲,享受了贫困政策后,他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老人们也很激动,言语间也老是提及到当地干部对他们的帮助。

图3:入户调查

尹庄村的情况比较特殊,作为一个小村庄,以前生活的贫困迫使很多村民卖血,所以尹庄村的艾滋病人口占比很大。“精神倒了,即使想帮扶也无法帮助。只有重建村民的信心,才会使全村人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书记向我们介绍,村里积极科普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国家也给病员免费发放药品。现在村民的恐惧少了,生产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如今尹庄已经有一个集种植与养殖一体化的农业生产链,建设了藕塘、泥鳅汤、养殖场,来构建生态产业链。

图4:尹庄的藕塘

张单庄村经历了三年的发展,现在仅剩几户人家未能脱贫。我们从村支部书记那里了解到,扶贫期间很多干部自愿退居二线,让更多有想法的年轻人放开胆子干。现在村里建有一个加油站与扶贫车间来增加村子的收入,环境污染也控制的很好,村里几年间还建立了文化舞队,图书阅览室,还修了一个大电子屏幕。组织了腰鼓队、广场舞队,娱乐设施非常丰富。现在村民们对党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有了很高的思想觉悟。

村里60多岁的老爷子还一直有一颗想要入党的心,入户调查时也一直把“不忘初心跟党走”这句话挂在嘴边,老爷爷身体不好,得了肺癌,但精神却非常好,还是当地文艺团的团长,爷爷也把他的好精神归功于当地干部的关怀和扶贫政策的落实。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地扶贫工作开展的效果非常显著。

在我们来之前的8月1号,河南省政府也宣布了沈丘县正式脱贫,在这里寻访这么多天,所见所闻也让我们感触颇多,政府同群众几年如一日的把这场脱贫攻坚战坚持着打下来了,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实属不易,祝福沈丘,希望以后沈丘越来越好。

原文链接:http://www.sohu.com/a/246571455_100235212(搜狐)